賣奶好搵過搞世界級球隊?曼聯市值竟不及維他奶|李聲揚

投資

廣告

足球產業近幾十年規模愈變愈大,甚至開始「踩入」財經媒體。外媒如Bloomberg、Financial Times和Economist,都有專門報道足球的欄目。反正部分球會也是上市公司(但只是少數)。

撰文: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圖片:網上圖片

上週球壇的大事,當然是「歐超聯」面世僅僅兩天就夭折。詳細來龍去脈不在此討論,但普通讀者大約可以理解為:部分大球會不滿現有機制,想另起爐灶再搞一個聯賽。
聽落也沒啥特別,為何卻成為熱話?因為全球球迷好像不少。

當中極弔詭的是,足球產業看似影響力很大,球迷似乎不少;但產業規模,卻是出奇的細小。

詳情可看筆者的Patreon,但還是標題的一句夠搶眼:曼聯市值(約200億元),遠遠不及維他奶國際(00345)(約300億元),是真的。正是你同事、家人、男朋友捧的曼聯,也正是你總會喝過的那家維他奶。
為何是曼聯?雖然有球會是上市公司,但畢竟不是多數。甚麼皇馬、巴塞、拜仁、利物浦等,全部沒有上市。曼聯就是上市球會中,市值最大的一間。
但筆者可以寫包單,即使上述提到的幾間球會上市,市值也頂多和維他奶不相伯仲,甚至不及曼聯。故用曼聯應該已可以代表頂級球會。

曼聯收入及盈利竟不及維他奶

頂級球會,市值居然連小小的維他奶都不如,違反不少人的常識,更令球迷傷心。原因是曼聯收入及盈利竟不及維他奶,其他幾家球會情況如是。

先說收入,疫情前曼聯一年收入約66億元,看似是天文數字;但維他奶的收入,一年逾70億元。而曼聯收入已在歐洲排第三位,收入最高的皇馬和巴塞,也頂多和維他奶差不多。
當然你會說,不能只看收入,讓我們看看利潤——施主,還是不要看利潤吧!絶大多數球會,根本都不甚賺錢,甚至要虧蝕。

為何球會不賺錢?倒不難解釋,因為球會和普通上市公司不同,最大目標往往不是賺取最多利潤。總有一些土豪不介意燒錢,願意高價搶走球員。

曼聯應該不算是土豪球會,但也會捲入這種軍備競賽:對手人腳強勁,難道可以不去加薪留人?於是乎,結局就是差不多人人無錢賺,但球迷看得很過癮。

國際球會沒有想像般賺錢

不過,頂級球會,居然連收入也不及一間維他奶,則令許多人很震驚。筆者再三查證,數字正確。
那為何曼聯收入會連香港品牌維他奶都不如?筆者片面的想法是,首先,理論上曼聯是國際品牌,維他奶是香港品牌,表面上看來顧客基礎差許多倍。

但,國際球迷未必有想像中多,球迷也不一定支持曼聯。但在香港,有多少人完全未光顧過維他奶?此消彼長下,背後消費者的數目差距,未必有想像中大。

其次,一名球迷,到底會花多少錢在自己擁護的球隊身上?不計那些狂迷,一個中產球迷(例如筆者)可能就是訂閱收費電視,幾年買一件球衣,或是幾年去一次歐洲入場觀戰。

即便如此,真正進入球會口袋的消費數字並不多。閣下若是曼聯球迷,幾百元收費電視有N個台,體育頻道也有不同運動,然後再有不同聯賽,英超當中更有不同球會。你的幾百元,有多少成為了曼聯的收入?同樣地,買球衣的開支,也只有少部分是球會落袋,大部份是服裝品牌拿了。相反,買維他檸檬茶的使費,應該有更高比重成為了公司的收入。

結論是足球是一個很「怪雞」的行業,狂熱者多,也常有因為分贓不勻而鬧反,例如今次的歐超聯,但行業的收入卻又出奇地低。 某程度上,今次歐超聯也是希望提高球會的收入,不過最後鬧劇收場則是後話。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