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勁升10倍之路|李聲揚

投資

廣告

今期要說的,是星巴克(Starbucks,美股代號:SBUX)。該公司近年在港捲入政治風波,但香港只是其中一個市場,不影響筆者討論這家美國公司。

撰文:李聲揚| 圖片:unsplash

(圖片來源:Facebook@Starbucks Hong Kong)
(圖片來源:Facebook@Starbucks Hong Kong)

翻查資料,香港第一家星巴克開設在中環交易廣場,2000年5月開幕。筆者後來常到此店,也留意到「香港第一店的牌匾」。

當年筆者只是窮學生,也不太喝咖啡(現在也不太喝)。第一次光顧星巴克是在英國讀碩士之時,2000或2001年。

後來筆者回到香港時,星巴克已很有名氣;到2004年轉戰金融界,就開始經常光顧(但主要是喝茶)。

產品愈垃圾賺錢愈多

筆者並非咖啡專家,不懂分好壞。至於咖啡狂熱者,當然對星巴克嗤之以鼻,認為是連鎖店大量生產的垃圾。

但,正如不少朋友認為韓劇《魷魚遊戲》相當垃圾;筆者本人也認為《尚氣》垃圾,而很多人認為麥當勞(McDonald’s,美股代號:MCD)是垃圾食物——這些和Netflix(美股代號:NFLX)、迪士尼(Disney,美股代號:DIS)或麥當勞賺大錢,絕無矛盾。

筆者甚至認為,可能是產品愈垃圾,公司賺錢才愈多。首先,追求品味的深度事物,必然不能大量生產,成本一定高。

全球最大餐飲股正是麥當勞;香港最大最賺錢的飲食公司呢?不外乎是大家樂集團(00341)或太興集團(06811)之類——連鎖經營、中央廚房、簡化餐牌、廉價勞工及壓低成本。

香港也有高檔餐廳上市,但股價全都不行,並非偶然。高檔餐廳叫好,卻未必叫座,即使有錢賺,也不能和連鎖快餐店相比。

一來光顧高檔餐廳的食客很多都是食家,材料不能太亂來。消費貴,但餐廳可能一日只做一輪或兩輪生意;租金貴,廚師成本高,連侍應也全部精挑細選,出手不能太低。

二來,群眾普遍就是口味平庸(沒有貶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嘻嘻哈哈煲完套劇、看完套戲;飲杯咖啡,食個漢堡包,簡單便好。

會上Facebook寫幾千字批判文的憤怒青年(或中年),只屬少數。何況此類憤青或憤中,不少也是一路鬧、一路幫襯。

星巴克,正是一家相當成功的連鎖店。專家認為咖啡質素平庸也不要緊,大多數人都無甚所謂,蒙上眼根本分不出高質和低質貨品。

雖然5,000和20元的紅酒閣下可能喝得出,但是500和150元呢?

(圖片來源:Facebook@Starbucks Hong Kong)
(圖片來源:Facebook@Starbucks Hong Kong)

賣的不是咖啡而是品味

更何況,誰說星巴克賣的是咖啡?你可以猜猜,到底一杯30、40元的星巴克咖啡,咖啡本身佔的成本有多少(筆者Patreon有答案)。人家賣的是「品味」,就是third place,辦公室和家以外的一個地方。

難道我因為平10元而去茶餐廳打卡嗎?正因如此,星巴克付得起貴租,黃金地段也可開舖,反正外賣需求也大。

現在回想當年,最後悔的是沒有買星巴克的股票!當時星巴克股價是10元,現在是110元,升了超過10倍(更不要說2000年進軍香港時,股價只是幾美元)。

固然這是事後孔明,鬼唔知。但關鍵的是,2004年時,星巴克已經是全球風行的品牌,筆者在大學兼職講課,也以星巴克作例子,早已是商學院教材,其創辦人Howard Schultz著作的《STARBUCKS咖啡王國傳奇》也成為暢銷書。

提出以上例子是想說明,不要以為公司已經成熟,股價就再沒有上升空間。正如10年前蘋果公司(Apple,美股代號:AAPL)教主Steve Jobs去世時,已經是神級人物,公司也是無人不曉,但打後10年,股價再升了10倍。

贏10倍關鍵是時間

以上兩家公司,在股價升10倍前,並非今日唔知聽日事,隨時爆煲的初創。

兩家公司早已經是極度成功,可是人總是短視,總認為公司將會風光不再,總將一時三刻的挑戰放大,低估了企業家迎難而上的毅力。

要贏10倍的關鍵是甚麼?是要時間,要長期持有,再好的公司都要時間讓它成長。公司只要成長,股價一般仍是會追上來。

經常有人挑戰筆者:

「閣下叫人長期持有股票,但若我買入滙豐控股(00005)或者電訊盈科(00008)之類又如何?」

答案很簡單。為何你不問:若你買中蘋果或星巴克又如何?筆者當你買齊四隻,回報如何?一隻10倍股,夠你輸很多隻其他股票。

筆者在Patreon有公開持倉,然而從來沒持有過星巴克,有持有蘋果股份但未賺10倍,但股價也有幾倍升幅。而且不只一隻股票贏幾倍,安踏體育(02020)也贏10倍。

當然筆者也有輸大錢的股票,但一隻好股的利潤,已夠頂好多隻輸錢的股票。

筆者相信80/20定律,往往是20%的股票,貢獻了80%的盈利。還是那句,一隻好股,夠頂N隻衰股。

 

延伸閱讀:騰訊在想甚麼? 有《王者榮耀》卻搞《英雄聯盟》手遊 自己打自己竟是萬億市值的商業策略?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