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圓貶值 貨幣戰爭殺埋身?
要聞:
日圓自2012年第四季大幅貶值以來,貨幣戰爭爆發之聲不絕於耳。就連2013年初舉行的20國集團(G20)會議,也一再重申各國不會進行「競爭性貨幣貶值」,以舒緩市場對貨幣戰爭的憂慮。究竟貨幣戰爭的破壞力有多大,能令如此多人聞風色變?
貨幣戰爭是各國企圖透過貨幣貶值增加出口,從而創造就業及振興本土經濟。可惜往往引致反效果,不但引起貿易戰,導致全球經濟萎縮,嚴重者更會爆發地緣政治危機。歷史上沒有明確指出貨幣戰爭的爆發時間,但一般公認的則有兩次,分別發生於上世紀的30及70年代,兩次的後果也非同小可。30年代的貨幣戰爭,源自於1929年美股大瀉,當時美國信貸急劇收縮,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美國經濟開始步入衰退。這場金融危機很快蔓延至歐洲。當時歐洲多國先後步入通縮及高失業率困境,銀行亦陷破產危機。
引發經濟大蕭條
就在風聲鶴唳之際,英國率先在1931年宣布廢除金本位,英鎊大幅貶值,經濟困境稍見紓緩。其他國家也有樣學樣,相繼放棄金本位,結果造成各國貨幣爭相貶值的局面,連美國也不得不跟隨,於1934年宣布放棄金本位。惡性貨幣貶值令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相繼調高關稅等貿易措施,如美國便曾一次性提高進口關稅30%,掀起貿易戰。最終全球國際貿易量在數年間急劇萎縮,不少學者認為這場貨幣戰爭是導致美國30年代經濟大蕭條主因之一。亦有人認為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與之有關。因為歐洲經濟大萎縮,導致社會動盪,令極右派的德國納粹黨火速上位。希特拉便是在1933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及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元貶值觸發高通脹
1944年,全球通過布雷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作為穩定匯率機制,即美元與黃金掛鈎,其他貨幣則與美元作固定匯率。惟歐洲經濟經過一輪休養生息後,逐漸恢復元氣,美國貿易逐漸轉為逆差。60年代中,美國發動越戰令政府出現龐大赤字,故1971年單方面取消布雷頓森林協議讓美元浮動。其後各國相繼放棄固定匯率,結果是任意「印銀紙」,美元及其他主要國家的貨幣都大幅貶值,觸發環球高通脹。全球工業急速發展,對石油需求甚大。惟石油以美元計價,自美元貶值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不斷調升油價,嚴重打擊西方國家經濟。1973年,埃及和敘利亞偷襲以色列,OPEC禁運石油,引發石油危機,進一步打沉歐、美經濟,美國更出現滯脹。鑒於前兩次貨幣戰爭都帶來巨大的惡果,2013年2月日圓大幅貶值,也難怪市場擔心歷史會再次重演。不過部分經濟學者認為,前兩次貨幣戰爭主要是各國實施貿易保護措施所致,但2013年2月各國卻是同心協力,以貶值救全球經濟,未必會引發貿易戰。此外,G20會議結果也證明各國默許日圓貶值,故現時揚言貨幣戰爭已展開,實在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