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股回顧】阿里過億集資額全年最高佔市場33% 或入恆指成分股 百威亞太「彈弓手」招股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新股回顧 阿里巴巴成最高市值港股
是次上市的總集資額1,012億元,佔2019年香港IPO市場全年總集資額的33%,亦是全年的集資額最高的股份。在多間大行看好下,阿里巴巴上市首日,已較上市價176元高出6.6%,市值超過40,000億元,超越騰訊控股的32,000億元,成為最高市值港股。
百威亞太同為2019年的重磅新股,其「彈弓手」式的兩次招股亦富有話題性。2019年7月,啤酒商百威英博分拆百威亞太進行招股,卻因市況擱置上市,已申購股款亦需退還;其後百威亞太出售澳洲業務,兩個月後捲土重來再次上市。由於第二次的上市不計及已出售的業務,集資規模大為縮減,由由原本的764億元,減至計及超額配售權後的450億元。雖然如此,但百威仍然是年內集資王亞軍。
ESR Cayman(01821)亦曾於6月因市況欠佳,煞停上市計劃,及後於9月重啟,總集資額140億元,為年內第三大集資額的新股。ESR是亞太區最大物流地產運營商,客戶有多間知名電商,如阿里巴巴菜鳥、京東及亞馬遜等。公司管理層及股東背景雄厚,既有美國私募龍頭華平投資創辦人,亦包括京東、高盛、中國平安保險等,加拿大退休金管理公司OMERS亦為基石投資者。
無收入生物科技股上市
說過集資額巨無霸,再來看看最旺IPO的新股回顧。自港交所2018年4月推出新上市制度後,吸引了不少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19年合共有18間醫療保健及生命科學公司掛牌。
當中,九間公司仍未能創造營收,需根據新上市規則第18A章上市,當中大部分為中型IPO,有七間上市的市值只介乎10至50億元(見表一)。
畢馬威認為,香港2020年仍有再次成為「全球集資王」的條件,其中之一正是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生態開始形成,此類公司有望繼續成為新股市場的驅動力。的確,根據港交所於9月發表的第二期《香港交易所與生物科技》報告,仍有多間生科公司申請來港上市,目前正等待審批,當中亦不乏以第18A章申請上市的無收入公司。事實上,2019年部分生科公司從申請到上市,也只用上四至六個月時間,以港交所這個獲批速度,不難預見2020年將有大量生科股上市。另一方面,畢馬威認為,阿里2019年二次上市成功,亦有機會刺激更多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回歸。
事實上,中、美因貿易戰導致兩國關係全面惡化,在美國上市的內地背景公司,有可能面對來自美國官方愈來愈嚴厲的規管。早前,美國國會已有議員小組提出,要逼使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遵從監管,並向當局公開會計賬目和審計報告;更有極端的言論認為,要將所有美國中概股下市。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減低不明朗因素的影響,一眾中概股選擇回歸到香港上市,亦是大有可能。
阿里巴巴或入恆指成分股 中概股有望回歸
而且,為了吸引中概科網股,港交所也逐步在制度上作出配合,2018年向「同股不同權」開綠燈,已先後吸引小米、美團和阿里來港上市,而且獲得市場極佳反應。對於百度、新浪、微博、網易等中概公司來說,可說是起了良好示範作用。何況對於中概公司而言,沒有資本管制的港股市場,應是比A股更適合回歸的好地方。
早前,恒指公司亦表示,將研究「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架構公司能否納入恒生指數,有指此舉是為了讓阿里巴巴納入成分股鋪路。倘若2020年有「同股不同權」中概科技股「染藍」,相信會進一步吸引一眾中概股投入港股懷抱。另外,2019年有多間國際企業在港上市,而港交所也一直推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2019年10月,聯交所制定了多項替代程序,以解決避風港發行股本證券(S規例證券)在聯交所上市所面對的潛在規例問題,同時希望為S規例下的美國「非報告型境內發行人」簡化申請流程, 另外亦明確海外公司在港上市的指引。畢馬威預期,這或吸引一些在美國註冊企業考慮來香港上市。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