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新政惹爭議 內蒙官方:無撤蒙語課

教育股近乎被「團滅」 K12教育股已成歷史產物 大跌前有券商大呼買入:風險已充分釋放

投資

廣告

新經濟股受強力監管後,蔓延至教育股。新東方(09901)、好未來(美股代號:TAL)等教育股遭「洗倉」,股價急跌至近乎「腰斬」。內地股民以電子遊戲術語「團滅」,形容教育行業的慘況,意指某一方多人團隊在打拼時全部陣亡。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AM730

國務院辦公廳在過去一個週末正式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實施「雙減」,即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

正處於監管風眼的教育股傷亡慘重,其中新東方股價單日跌近四成,兩日累跌超過六成;其美股(美股代號:EDU)跌勢更大,單日跌逾54%。

新東方、好未來、高途(美股代號:GOTU)一夜蒸發千億元人民幣的市值。

教育股板塊被整頓早已有風聲,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在3月的時候已表示,學生的課外輔導功課過重,家長負擔過大,因而需要調整。

此後,中國持續制定新政策,嚴打課外輔導;而政策目標十分明確,就是要降低年輕夫婦養育小孩的成本,從而提升中國生育率。這目標寫在「145規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文件內,中央更在6月1日實施了《未成年人保護法》。

蔡金強分析內地的國策時指出,當局以推動社會穩定為目標、提高生育率為首要任務。

「教育股打得狠,主因K12(即小學至中學共12年基礎教育)與學校直接競爭;國民大部分人工都用於,給小朋友上補習班,加重家庭負擔,從而產生了負面情緒,甚至生育意慾。」

在這場暴風雨的前夕,有券商呼籲股民規避風險,但仍有券商大呼買入。

即使轉型 前路亦難行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於5月21日召開第十九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金此前呼籲股民規避風險。

會議結束後,中金發表報告指,預計「雙減」政策將成文發布,對教培行業規範管理的嚴格程度是史無前例的。該行下調新東方在線(01797)、新東方ADR的目標價。

惟國信香港建議,以教育股暴跌前的價格買入新東方在線,認為公司為行業龍頭,已經充分風險釋放。

蔡金強表示,雖然不排除內地政府會幫助K12行業的企業度過難關,但這個行業已成為「歷史產物」,就算將來「東山再起」,也不會是教育板塊的「主角」,建議焦點企業轉行。

對此,中信証券發表建議,培訓機構盡早轉型,甚至轉行。該行判斷,「雙減」政策僅僅是規範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的起點,未來還有大量的潛在「配套」政策和持續嚴格的監管。

蔡金強也提到《人民日報》發放「安慰劑」予受影響企業。該報的「教育時評」以《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為題,支持他們轉型,指職業教育可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該評論文章確立職業教育的地位,評論員寫道:「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愈來愈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愈來愈突顯。」

不過,此等企業要轉型也困難重重。首先,中公教育(深:002607)、華圖教育等企業,在此賽道已有多年的經驗,也佔很大比重的市場份額。

其次,成人教育的發展局勢並不明朗,誰也無法保證日後是否會像K12教育一樣,受到當局嚴格的監管。作為後來者想要分一杯羹,也有一定的難度。

分析認為,新規例直接影響K12教育股盈利前景,估值難在短期修復,投資者宜趁反彈減持,甚至是止蝕離場。

瑞信稱,新東方及好未來需分拆其K12業務,降低成本,以及投資新業務,但過程極具不確定性,仍取決於更多監管指引。

該行補充,淨現金與非K12業務將為教育股提供短期估值底部基礎,其中新東方持有39億美元現金(每股2.3美元),瑞信對其非K12業務估值為13億美元(每股0.8美元);而好未來持有淨現金37億美元(每股5.6美元)。

欲撈底 須避開K12教育股

捲入教育股監管風暴的中滙教育 (00382) 首席運營官劉文琦強調,相關政策主要針對K12教育階段,而公司主要提供學歷教育及職業教育,業務完全符合國家政策方向,未來仍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由多間知名上市公司、金融機構共同支持成立的研究平台「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認為,雖然K12規模可達千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而且需求強勁,確實是一條有前景的好賽道,但一路高速發展後,課外教培賽道已經有些擁擠。

他相信,未來課外教培機構將經歷殘酷的洗牌過程,從資本助動回歸教育本位,選擇「商業模式能夠跑通、長期穩定盈利的」,才能笑到最後。

瑞信建議,投資者應將焦點由K12輔導轉向職業教育機構,首選中教控股(00839),因其政策風險較低、盈利的可見度較高,以及執行能力強。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