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預測 第四季4件政經大事定生死|投資有道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中新社、iStock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10月10日 中美展開 貿易談判
報道指中美計劃爭取在10月10日前後舉行中美第13輪高級別會唔。早前有報道指美國不再執著於達成「全面協議」,未來談判朝向達致「過度協議」為目標。換言之,如果中美達成「過渡協議」,美國都會收貨。事實上,中方已經釋出善意,本週一(23日)內地採購商已採購60萬噸大豆,估計會在10月至12月間付運。近月大豆期貨價格自低位回升,雖然升至931.75美元後整固(見圖四),惟大豆價格仍穩守上升軌代表投資者憧憬中美間會達成採購農產品在內的「過度協議」。
特朗普態度反覆
不過,中方代表團突然取消訪問美國農業州份行程,投資者以為談判又再破局,一度導致港股波動。後來中方澄清中方代表團有意參觀的蒙大拿州及內布拉斯加州的行程從未落實,故中方代表團打道回府並非因為談判失敗所致。不過,特朗普為人反覆,近日在聯合國大會公開向內地施壓。他狠批中方未有遵守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作出的承諾, 導致美國等國家損失數百萬份就業機會。他更狠批中方操縱匯率、產品傾銷等,令美方利益受損。最後他總結道,不會接受糟糕的協議。
應對策略:
中美貿易談判結果對環球經濟增長前景至關重要。故近年金融機構紛紛調低美國及內地經濟增長預測。最新一宗是亞洲開發銀行下調內地經濟增長預測0.1個百分點,至6.2%;今年內地經濟增長目標為6%至6.5%。香港經濟與內地關係緊密,香港普羅市民也要過苦日子。正如身家達35億美元的國家籃球協會(NBA)球隊班主的Mark Cuban建議,一般人要減少開支,儲備現金等待執平貨機會。
10月31日 港第三季 經濟增長揭盅
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加上本港自6月起爆發大型社會運動,對香港經濟影響開始浮現。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發出預警,香港第三季度可能出現負增長。10月31日政府統計處將公布本地生產總值(GDP)預先估計數字。現時投資者擔心若連續兩季錄得負增長,代表陷入技術性衰退。政府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香港GDP增長開始放緩,今年開始變得更加嚴峻。第一季按年僅增長0.6%,第二季經修訂後增長0.5%(見圖五), 為40個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並錄得按季收縮0.4%。
早前彭博對30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預計本港第三季度經濟按年僅增長0.3%。此外,多間大行下調香港經濟增長預測,早前摩根士丹利下調今年香港GDP增長目標,由1%降至收縮0.3%。花旗發表報告指,將2019年和2020年GDP增長預測分別降至0.6%和1.4%,是花旗自7月中以來第四次下調經濟增長預測。
施政報告著重房策
花旗經濟學家雷智顏指,7月本港零售銷售數據是三年半以來的最差紀錄,8月或會繼續惡化。她認為,零售業在年底前前景偏淡,預計零售和旅遊業需要一段時間才可回暖。陳茂波表示,第四季度經濟表現要視乎社會運動能否平息,如有需要,政府會針對本港受影響企業推出紓困措施。
另一邊廂,近日社會矛盾日益嚴重,樓市似乎是紓緩社會矛盾之法。他透露,行政長官將在10月中旬的《施政報告》中,就土地房屋政策提出更具體的措施。政府加大決心推出空置稅,並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地,估計未來五年開展的項目,總共需收地超過700公頃。週三(25日)新世界發展(00017)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業績會上宣布,將捐出300萬平方呎農地,包括興建公屋,並與社會企業「要有光」合作發展房屋。
應對策略:
其實各項經濟數據轉弱,例如旅客訪港數字下跌,7月訪港旅客人次達546萬人次,按年跌4.8%。現階段投資者,不宜隨便低吸本地零售股。經濟衰退持續,最終會波及就業。未來打工仔工作量有增無減,將會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10月31日 英國脫歐 死線
英國原本決定於今年3月「脫歐」, 最終又再把時間推遲至10月底。英國首相約翰遜為了不再押後後「脫歐」時間,曾希望延長國會休會期,令英國可以無選擇地「硬脫歐」,雖然此招未能成功,但也看出英國「硬脫歐」的機會日增,到底會如何影響英國市場,香港又會否受到影響。
增加出口成本
一旦英國無協議「硬脫歐」,首當其衝的會影響到當地進出口貿易市場。英國享有歐盟免關稅待遇,若未來取消其歐盟身分後,屆時英國對歐盟,以至全球貿易須繳的關稅會大幅增加。舉例現時英國有約48%的貨品會出口到歐盟國家,若英國退出歐盟關稅區,農產品、動物製品及乳製品方面,各自會徵稅11.1%、15.7%及35.4%。
歐盟現今與71個國家簽訂了貿易協議,而英國政府以往只跟某些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議,如智利、瑞士,以及一些非洲等國家。當英國「硬脫歐」後,將會失去與這些國家的關稅優惠,令很多商品價格上升。為了避免成本上升的問題,很多企業會開始轉移總部,不少資金流出英國,屆時英鎊會大跌,對英國經濟造成巨大衝擊。市場預料英國的GDP可能會跌4%至7%。
英倫銀行曾經指出,英國經濟要到2024年,才能回復至「脫歐」前水平。「硬脫歐」看似對香港股票市場沒有太大影響,但林樵基認為恒指中仍有幾隻個股會受到拖累,如長和(00001)及滙豐控股(00005)等,因為他們在歐洲有許多發展。「硬脫歐」對香港股市的影響較微,短期內料會影響香港大市,但不會如貿易戰一樣,長期影響中、港經濟。除長和及滙控外,這些上市公司都為「硬脫歐」做好準備(見表二)。
應對策略:
英國「脫歐」,導致資金短期外流,惟連鎖效應應不會波及包括亞洲,所以最多只會令港股波動,而不會引發股災。相反,對於個別香港企業而言,可能是執平貨的機會。而對一般市民而言,英國「脫歐」導致英鎊貶值,可以節省留學、旅遊及消費開支,也是英國「脫歐」的意料之外收穫。
11月1日 歐洲央行 放水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各國央行相繼減息以刺激經濟,如美國聯邦儲備局今年已第二次減息。目前各國央行面臨壓力愈來愈大,今年已有超過20國的央行相繼宣佈減息,正式進入低息時代。當中包括印度、巴西、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國家。印尼央行連續三個月減息,下調七天期逆回購利率至5.25厘,今年共減息0.75厘;巴西央行則下調指標利率0.5厘,至5.5厘歷史新低;而泰國及墨西哥央行則早於預期開始減息。
放水並非有利無害
除減息外,環球央行可重啟量化寬鬆政策(QE)和擴大其範圍。因為當以減息來增加貨幣供應成效不彰時,各央行或會啟動QE。歐洲央行9月12日宣布減息,是2016年以來首次,並將於11月1日重啟QE,每月購買200億歐元資產,並在新的QE結束後才重新考慮升息。現時全球央行都在減息「放水」,中國人民銀行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近期亦宣布降準,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即是釋放出約9,0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只要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金融機構便可用於貸款的資金增加,社會的貸款總量和貨幣供應量也會有相應的增加。
光銀林樵基認為很多投資者都在擔心中國「放水」沒有動力,但投資者可留意,因為央行「放水」的速度並不快,「放水」的效果可能需要三至六個月,才能在經濟上看到成效,所以不用急於看到成果。
而且近年內地「放水」未必如以往有效,因為市場上的投資者會期望央行繼續「放水」,等價格再便宜才買入,但是減息是會利好香港股市,因為香港很多上市公司盈利都是來自內地,只要內地做好,港股同樣做好。
不過,他認為內地降準亦有一定效益,始終很多公司季尾需要結算,降準便能幫助到一些企業,如銀行舒緩銀根問題。 同一時間內地利用其他方法來減息,如利用人民幣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方法來借錢,變相就是利用市場方法來降低利息,反而不是用行政方法,讓銀行可用市場的動力推動借貸,讓銀行不要有過度借貸的問題出現,給市場看到中國不會在貨幣上亂來,帶到一個正面訊息。
應對策略:
歐央行重新「放水」,將會造成歐元弱美元強的局面,勢將對聯邦儲備局產生壓力。因為美元強,將不利美國出口,特朗普或會千方百計逼使聯儲局重啟QE。對香港普羅市民而言,美國重啟QE,只會加劇通脹,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屆時又再逼使人們瘋狂購買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