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 未必有助治本

放水未必有助治本 憂重演2015年悲劇︳封面故事

投資

廣告

近期中央推出了一系列寬鬆的貨幣政策,試圖通過「放水」來提振經濟。這些舉措在短期內確實有效激活了股市,恒指大幅上升,更有人以「港股大時代重臨」形容是次升勢。股市現時已經回落,但當局「招數」似乎仍未出現,現時已經出現回調,投資者對於後續市場走勢持觀望態度。即使股市短暫反彈,會否重演2015年悲劇?

這次寬鬆政策的出台確實給A股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特別是在「10•1」長假前一天(9月30日),滬深300指數大幅上漲8.5%,顯示市場對政策的正面反應。
然而,股市上漲是否能真正轉化為經濟的穩定增長,依然存在疑問。
從歷史經驗看,2008年和2015年的情況顯示,單純依賴貨幣政策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做法,往往會帶來短期的市場泡沫,但長期效果卻未必理想。
2015年的股市狂熱,更是讓投資者陷入了過度槓桿的風險,最終導致股市在短短三個月內腰斬,讓無數股民血本無歸。
2015年A股的崩盤可謂一場金融市場的「悲劇」。當年,內地股民憑藉超高槓桿炒股,借助場外配資工具將股市推上高峰。

港股方面,2015年上半年,香港股市在一系列政策刺激下,進入了快速上漲的牛市階段。
當時,隨著內地股市的迅速上升,內地資金通過「滬港通」渠道湧入港股市場,推動恒生指數大幅上漲。

4個月內蒸發7,800點

從2015年3月至4月,港股經歷了迅猛上漲,恒指在4月27日達到28,588點,創下了自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短短一個月內,恒指升幅超過4,000點。這段期間,成交額屢創新高,市場交投異常活躍,更被稱為「港股大時代」。
股市雖然短期內迅速飆升,但隨後中證監開始嚴查違規資金入市,市場過度依賴槓桿的脆弱性暴露無遺,股市泡沫破裂,滬深指數經歷快速下跌,導致投資者恐慌情緒蔓延到港股市場。

而內地資金從港股撤出,導致恒指隨之暴跌。6月至8月,恒指從高位快速下跌,最終在8月底下跌至20,683點,四個月內累計蒸發了約7,800點。
如今,隨股市再次在政策刺激下迅速上漲,市場不禁開始擔心這輪反彈是否會重蹈2015年
的覆轍?
當前的市場情況與2015年有相似之處。
人行一方面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減息來刺激經濟;另一方面也在進行資金的「放水」行動。這些政策對於股市短期效果顯著。
但長期來看,資金持續流入股市,卻未能有效帶動實體經濟的增長,反而可能再次形成資產泡沫,當政府未來再度收緊政策時,市場或將面臨劇烈波動。

故市場一直寄望財政政策的推行,例如基礎設施投資、公共服務改善和支持中小企的措施,才能真正促進實體經濟的復甦。
從經濟結構來看,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遠不只是貨幣寬鬆能夠解決的。
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挑戰,主要在於需求疲弱、信心不足以及結構性矛盾。
內需無法有效啟動,尤其是消費意願低迷,企業投資意願不足,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更加精準的政策調整來解決,而非單純依靠貨幣「放水」。

2008年教訓猶在

回顧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刺激,當時中國推出了40,000億元人民幣的基建投資計劃,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5%。

雖然短期內推動了經濟增長,但卻導致了地方政府債務的急劇上升和產能過剩的問題。多年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在消化這些政策的後遺症。
市場憂慮,如果不合理引導資金的使用,盲目擴大投資,可能會導致新一輪的產能過剩,重蹈2008年的覆轍。
據人行數據顯示,2024年8月底,中國廣義貨幣供應(M2)餘額305.05萬億元人民幣,年增6.3%,這意味著市場上的資金供應量極為充裕。
這一現象讓人聯想起2008年金融危機後40,000億元人民幣刺激方案後。2008年底M2的增長率達到17.8%。隨大量資金的注入,M2快速擴張,貨幣供給大幅增加。

M2的快速增長,代表著市場上的資金供應充足,但這並不等於實體經濟就能得到足夠的支持。資金流入金融市場過多,反而會使資產價格快速上漲,進一步推動股市和房市泡沫,而實體經濟則無法從中受益。
這種情況下,一旦政策轉向,市場泡沫破裂的風險將變得極為現實。

人行堅決不搞「大水漫灌」

不過,當局現時較為傾向不會再次使用這種「大水漫灌」的形式來應對當前的經濟挑戰。
近年來,中央更加重視「穩健」和「精準」的貨幣政策,而非像2008年那樣依賴於大規模的信貸和投資來快速拉動經濟。
去年人民銀行曾強調堅決不搞「大水漫灌」,該行行長易綱早前也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提升內需,而非簡單增加貨幣供應。

雖然目前中國的M2供應量大,但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貨幣超發,而是當前信心不足。儘管央行曾採取不同的貨幣政策,試圖透過流動性增加來刺激市場,但居民、企業和金融市場的信心低迷,使得這些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儘管貨幣政策寬鬆,消費意願並未顯著回升,反而儲蓄意願不斷增加。
根據數據,居民存款佔比逐年上升,顯示在收入和就業壓力下,許多人選擇將資金儲蓄起來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非用於消費。
這種行為背後反映出的是對未來收入、物價、經濟趨勢的擔憂。
2024年中國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長速度連續下降,反映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成長動力不足,企業對未來市場預期偏向保守,不願擴大再生產或進行長期投資。

2024年7月底中國M1餘額為63.02萬億元,
年減7.3%,增長速度已是連續五個月呈現負數。
M1與M2的剪刀差不斷擴大(見圖表三),意味著資金停留在銀行賬戶,而未能真正進入市場形成投資和消費。
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對於未來的市場表現缺乏信心,投資熱情較低。
另外,中國家庭將其約70%的儲蓄投資於房地產,房地產市場的疲軟,進一步削弱了居民的投資熱情,使得樓市長期處於低迷狀態,難以回升。
當局9月所推出的「最強組合拳」,旨在透過貨幣寬鬆和房地產松綁,釋放更多的市場活力。
從國慶假期的情況來看,市民的消費似乎有所回升,但要評估其長期影響,仍需更多數據來支撐,並取決於未來政策的進一步推出。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