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曉影響ATMX升跌訊號|蔡嘉民
撰文:蔡嘉民|圖片:Unsplash
讀者都知道疫情加劇令市場一面倒把資金從運行實體生意的公司轉到科網類公司,而且市場一直吹捧指,大量中概股會從美國回歸本港上市。 但問題是,基本面因素的支持一直都存在,只能讓投資者知道消息會利好上述股份,但並不能讓炒家找出準確的出入市以及加減倉時機,而且不少股份在價格上已呈現超買。 未有持貨的,因畏高而不敢入手;持貨的,又擔心股價過高調整隨時出現。因此,炒家們的確需要基本面以外的訊號去作部署。 在揭曉有效的訊號前,投資者可先從宏觀角度了解機構投資者的策略部署。
投資轉投反應派
事實上,於今年初3月的股災出現後,不少機構投資者傷亡慘重,導致他們決定改變策略風格。 市場波動時,若走勢與預測不符,持倉不時會錄得虧損,但大多只是未實現虧損,待市場回歸正常後,浮動虧損自然消失。 可惜,當時市場實在太波動,不少機構被券商「Call孖展」斬倉,因此未實現虧損都被迫變成真實虧損。 由於市場的走勢完全走出了預期之外,所以自3月後,很多機構都減少了預測類的策略,把Forecasting變成Nowcasting。
以往機構投資者習慣作不少預測,包括經濟數據的預測,例如息率、國內生產總值(GDP)、失業率等,亦會做獨立公司的預測,如巿盈率(PE)、巿賬率(PB)、派息等。 可惜,今年的市場環境實是令投資者「大跌眼鏡」,令預測派放棄預測,轉投反應派。 反應派即按市場即時動態而作投資決策,包括最直接短線股價走勢,或短線市場活動。 例如有突如其來的壞消息傳出後,機構投資者便會出手看淡,類似於趨勢跟蹤(Momentum)策略。
若市場中有愈來愈多資金從預測派轉到反應派,相信市場會與基本面或實際價值脫離,而且波動性會愈來愈高,因為參與者選擇跟大勢而走,而非關注基本面作預測。 看到這裏,實在不難理解為何美國爆發第三波疫情的同時,美股可以不斷創新高。 內地水災;加上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可以一天漲5%以上;有些沒盈利的新經濟股每天創新高,其實是因為看基本面的預測派減少,而跟勢的反應派增加。
因此,投資者若想找出熱炒股的短線動向,可以多留意股價動能及股價趨勢,例如使用移動平均線相交,或者MACD指標作訊號,順勢而為。 此外,「北水」亦是另一推動熱炒股爆升的因素,只要「北水」尚未大量流出,相信音樂椅遊戲的音樂仍未停。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