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息升最受惠 趁調整低吸恒生 | 港股分析
撰文:姚浩然 |圖片:visualhunt
舉世矚目的美、朝高峰會,於週二(6月12日)順利完成,今次峰會雖有助消除朝鮮半島的政治風險,但由於結果屬巿場預計之內,環球金融巿場表現相對平靜。
歐洲整體經濟勢頭仍向好,雖然歐元區5月製造業經理指數(PMI)由年初高位的58.8回落至54.1,但仍處於擴張區域。
目前,多個歐元區主要國家包括德國、意大利及西班牙的經濟增長約2%,與歐債危機時多國經濟增長處下行階段,甚至個別國家出現負增長,與今日的情況截然不同。
歐債危機重臨機會低
此外,目前歐洲多國就業情況良好,失業率於過去幾年一直下降,正好反映經濟復甦中的成果。
而歐洲多國通脹仍處於受控狀況,5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回升至1.9%,略低於歐央行設下的通脹目標2%,相信歐央行最快也要明年才會啓動加息。
在經濟增長、就業及通脹各項因素向好的狀況,筆者認為歐洲債務危機重臨的機會不大。
歐元兌美元匯價自4月高位逾1.22水平回落至早前約1.15水平,累積跌幅超過6%,有超賣之嫌;隨歐洲債務危機憂慮減退,預期歐元兌美元匯價可企穩在1.17水平,美匯指數則可在93至95之間徘徊。
阿根廷、巴西及土耳其等新興巿場貨幣,自5月以來累積了頗大跌幅,拖累這些國家的股票巿場跟隨急挫。
筆者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狀況本身較脆弱,通脹高企,逼使當地央行大幅加息,壓抑通脹及支持匯價,盡力防止資金流走。 相反,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亞洲多國積極控制債務,經濟基礎亦愈來愈穩健,而且當地企業盈利增長理想,成功吸引海外投資者作中長線投資。
台灣加權平均指數及印度SENSEX指數距離高位不遠,反映投資者並非一窩蜂撤出新興巿場,而是選擇性地沽售基本因素較弱的巿場。
筆者暫時看不到亞洲金融風暴再臨的暗湧,而中、港兩地股巿近期走勢較歐、美股巿遜色,估計與中、港兩地短期銀根偏緊有關。
內地5月新增貸款為1.15萬億元人民幣,遜於市場預期的1.2萬億元人民幣。 臨近半年結,銀行貸款政策會較為審慎,巿場流動資金本身已偏緊;加上多隻獨角獸如小米即將上市,令巿場流動資金緊上加緊,上海證券綜合指數走勢上似要考驗3,000點大關。
銀根偏緊制約港股
本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持續上升,執筆時一個月期及三個月期HIBOR分別升至1.577厘及2.006厘,反映銀根也偏緊。
港股交投淡靜,筆者認為這亦是恒生指數未能擺脫在29,800點至31,600點之間上落格局的主因。
不過,歐、美股巿表現不俗,亞洲區內股票巿場穩固,不排除半年結及新股招股活動完成後,港股或會追落後,6月下旬可為長線投資者提供一個趁低入巿的良機。
美國加息,但香港銀行體系結餘仍高,以目前銀行最優惠利率與一個月HIBOR差距仍高於3厘而言,相信本地銀行暫時毋須加息。
但HIBOR持續上升,對本地中、小型銀行息差有一定壓力;相反,對拆出資金的銀行如恒生銀行(00011)較為有利。
以現價計算,恒生2018年度預計巿盈率約17倍, 預計股息率逾3.5%,估值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