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銀行新出路!金融科技應用成關鍵|吳漢銘
撰文:吳漢銘|圖片:iStock
投資銀行新出路
另外,投資銀行家也兼任下單及執行指令買賣股票,在銀行內其實是不同工作崗位。 當我們說香港金融業全球領先,所依靠的就是依靠香港對外資企業的融資能力,那金融科技的前景,難道是取代這些充滿魅力的銀行家嗎? 顯然不是,不過也不難發現,投行的招聘崗位近期已經不太多。
投資銀行的成本壓力
其實行內就是因為金融危機後監管的水準及合規要求提高,同時亦在打擊洗黑錢工作等,務求減低市場價格操控、保護金融產品的合適型、提高金融產品的透明度等幾方面發力。理論上應該會讓消費者感到更安全,但事實上,是在執行上需要聘請更多人,人手的工作更多,最後減慢了服務的速度,提高服務成本。 如何做到更嚴謹更快且便宜的服務?那就是金融科技的價值。 投行業務作為大額金融交易,其實是建基於商業合同法,對產權及擁有權至關重視。 但是商業合約在律師行執行時,大部分是基於模版修改,八成的工作因此可以靠某些標準模組完成,其實legaltech也在走這條路。
上市前投資銀行流程自動化
在上市的過程,不少的翻譯及財務模型都是靠模版完成,負責定價的就是分析師或分析員。其最大價值就是看清將來,並不是財務模型的細節如會計邏輯關係,得到insight才是投行家應該集中分析的,並不是文書及excel表格計算員,也非文檔處理員。 專業領域的機器翻譯,財務模型自動化,也是市場在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之一。
投資分析自動化
上市招股時,負責評估機會的基金經理,負責對該公司進行分析,再一次對投行的分析進行評估。在此之前,得先把財務資訊,以人手輸入模型,然後才進行分析,既然基金經理也是分析前景,為何投行分析師,不可以把財務模型直接分享出來? 不同的分析師也許對不同的業務範疇有不同的強弱,為甚麼投資者只看最終定價,而不是取百家之大成,拿每一個投行分析師的預測項目作比較? 其實業內已在推行提交財務模型的明細,把每一個人當成一個模型,彷彿是神經元網絡的一部分。 上市後,資產交易的需求在於資產計價,所需要的,其實就是對投資物件公司的前景預測,在技術上面也是科技的一部分。 目前世界領先的資產管理公司,所靠的就是組合經理對於未來的不斷預測,投資銀行所靠的,也是對於融資物件的業務預測。
延伸閱讀:轉型投身金融科技界 六大入行準備
在現今大資料年代,宏觀經濟,微觀經濟包括行業前景,個別公司的觀察,是否可使用大資料技術處理大量的資料量,利用人工智能(AI)處理分析資訊,包括市場情緒? 香港作為世界領先的集資中心、發達的商業市場,有義務和責任領先全球資本市場的技術。 歷史以來,資金聚集之地就是金融科技創新之地,可以說是當仁不讓。各位讀者有興趣的話,歡迎更深入溝通。
編按:作者吳漢銘(Jeffrey) 服務於平安壹賬通銀行,負責金融科技部門,具有15年數據科學經驗。擁有CFA(Certified Financial Analyst),CDS(Certified Data Scientist,Hong Kong Data Science Society)資格。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MBA,香港理工大學雙一級榮譽學士(電腦科學及管理學文學學士)。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