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美股不可忽視的風險 資料圖片

投資美股不可忽視風險

投資

廣告

美國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偏向不大理想,本來美國聯邦儲備局可以藉勢繼續減息,但是總統特朗普正在大打「關稅戰爭」,市場擔心通脹將回升,令聯儲局只好放緩減息步伐。

零售市道方面,美國市民因未來形勢不大清晰而減少消費。
投資方面,資金亦偏向避險而流入債券市場,好像美國10年期國債息率由今年1月的4.7厘水平,跌至近日的4.3厘水平;股市轉弱,標準普爾500指數自2月中起,一個月內回調超過10%。
美國新政府的政策充滿不確定性,市場近日再次擔心美國經濟衰退或滯脹,非必需消費品公司股價尤處弱勢,連剛公布優於市場業績及指引的近年強勢股Ralph Lauren(美股代號:RL),股價亦自高位回落超過20%。

從殺估值歷史說起

雖然市民因應社會氣氛而減少非必需消費,但民生消費理應不可少,可是為甚麼Walmart(美股代號:WMT)及Costco(美股代號:COST)股價亦自高位回落超過15%?若然有消費降級,這兩間公司的業績不是更可以受惠嗎?

需留意一點,現在美股投資者最需要擔心的未必是公司盈利,而是市場會否仍然接受近年較高的估值水平。
還記得中央數年前為要走更好及更遠的路,整治房地產、科網及補習等行業,市場因不明朗因素增加;加上經濟情況變得不大理想,大部分公司的估值自高位下調,俗稱「殺估值」。
到今年政策轉向支持民企及創科;加上穩定房地產及消費,情況才算是穩定下來,估值水平有見底,甚至回升跡象。
現在到美國總統致力破舊立新,為美國要走更好及更遠的路,以關稅手段重整與不同國家的關係,開設DOGE部門縮減政府開支等,但短期對通脹、就業情況及消費有負面影響,不明朗因素增加會令資金撤離股市,若果美股普遍出現「殺估值」情況,投資便會變得困難,想想港股於2021年至2023年輾轉下跌,每逢反彈便是陷阱,讀者便可以感受到。

以騰訊控股(00700)為例,其Non-GAAP每股盈利於2018至2023年增96%,但2023年的最高股價卻比2018年下跌了12%,而其每年最高市盈率,由2018年的50倍跌至2023年的23倍,這便是「殺估值」的負面影響。
再講先前提到的Walmart,2020至2024年度(1月年結)每年最高市盈率在25倍水平上下,但到2025年度則急升至39倍,而其每股盈利按年增速只是維持在低雙位數水平,可見急升的估值隱藏風險,當市場投資風險上升及資金減退,被「殺估值」機率便增加。
倘若以今年3月中股價計,Walmart的預期2026年度市盈率仍有32.4倍,究竟市場會否將估值擠壓回25倍市盈率的近年正常水平,而市場最新共識估值水平在哪處?是現在投資者最為擔心的事情,因此亦增加投資風險。

若要撇除「殺估值」風險,便需要將元凶幹掉,市場正希望特朗普能回心轉意,減低「關稅戰爭」的力度,並儘快落實減稅及減監管措施相抵銷。現時政經市場實在變得太快,大眾也要密切留意最新事態發展,需知道有「殺估值」風險存在,但也不要認為是理所當然。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簡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