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機會一直都在 大市調整時更是「發橫財」好時機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iStock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筆者身邊很多專業人士,但可能職業關係致使「主觀性太強」,通常在投資路上普遍出現兩個現象:一是認為投資太容易賺,且自身主動收入多,故往往不願從新學習投資知識,投資成績多不如人意。
二是「原地踏步型」,即只認同從其自身專業上尋找收入來源,並對其他投資皆看不起,對「投資」二字毫無興趣。
不難想象,上述兩者的最終結果如何:要不繼續努力為份人工;要不繼續在投資路上勞碌。所以,筆者認為認識、學懂、熟練投資技法,已成為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事,就算不能周身刀,最少能找到一樣自己熟練的「投資武器」。
量化寬鬆扭曲市場
說實話,在香港生活(或生存),除非是專業人士;否則,收入已很難獲得保障(但其實就算是專業人士,要在無父幹下儲錢並安居樂業又談何容易)。
而在環球央行量化鬆寬政策(QE)及低息環境持續下,自金融海嘯後已嚴重扭曲整個市場生態(最簡單例子,莫過於年輕一代有沒有學習投資;中年一代有沒有買樓;老年一代有沒有將退休金再作投資,而非純揸現金作退休之用,其實已是天壤之別),故如何在本業之外覓得新天地創造另類收入,已成「老中青」三代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最簡單例子,就是近期投資市場普遍較關注美國債息抽升動向,截至執筆時,美國十年期國債孳息略回至1.53厘水平,而美十年期與兩年期債券息差則為1.38厘(見圖表一)。
如果在過去十年,將大部分資金放在債市的話,其結果不言而喻。
回看市場似乎將聚點放在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鮑威爾早前發表的講話上,他指金融條件趨緊會讓人感到擔憂,近期債券市場波動亦引起他的注意,但卻未提供任何具體措施欲改變現況。市場則認為,他未試圖遏制債市價格近期的大跌勢頭,致使美債息繼續高企。
言論發表的結果,除直接影響美債息外,亦對匯、股市有影響,美匯指數反彈至92樓上(見圖表二);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則無力反彈,繼早前跌穿自去年11月至今的中期上升軌外,亦同時失守13,000點心理關口支持,技術走勢進一步轉差,並間接拖累在港上市的一眾科技股及新經濟股。
雖然,數據未能表示匯債兩市的動向在時間性上領先於股市,但若能了解不同市場資金動向及押注方向,對明瞭整個投資市場的氣氛及運作,則起關鍵性作用。
而作為一個投資者,能了解上述關係及變化,對整體投資倉位部署,自然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且不單在大風大浪來臨前可避過災禍,靈活變通者,更可在短時間內發一發「橫財」。
孤獨是投資者最好伴侶
最切身經驗,往往最入心,筆者及一位好友就經歷過幾次較深刻的體驗。在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引發金融海嘯時,筆者好友從工程師轉戰投資相關工作不久,雖非初出茅廬,但行業之轉變對他帶來很大衝擊,當時眼見美國央行開始「印銀紙」,意識到持有實物資產的重要性,故每逢週末,即相約筆者在港九新界處處「睇樓」。
最深印象的,在時常經過的九龍某一地產舖門口前,用A4紙貼了很多張寫著「慘」字的宣傳單張的經歷。當中最神奇的是眼見此地產舖的宣傳單張,從開始時的一個「慘」字,變成下一週的兩個「慘」字,最終更變成三個「慘」字,而這亦大大增強他入市買樓的信心。其後環球樓市拾級而上,亦證明早前的估計正確。
此外,又記得筆者與友人曾在2010年5月6日美股「閃崩事件」當晚,無意識地發了一次「橫財」。話說當年正值香港深夜時份,筆者正在短炒外匯,但亦有留意其他投資市場(例如美股),然後在電腦螢幕上發現美股突然閃跌,筆者自然反應地按下買入日圓(當年日圓仍被視為最主流的避險貨幣)。
在成功捕觸了一轉短炒浪後,才致電友人問為何美股如此,而友人的回應更妙,他當時是這樣回答的:「那管市場原因為何,炒作毋須問原因!我已反手沽了!」
近期,筆者友人又收到一份「大禮」,他五年前投資的一個土瓜灣住宅物業,剛在3月初被「人口凍結」了(市建局土瓜灣道/榮光街重建項目),當然現時仍未知道最終回收價是多少,但由於五年前樓價與現價已有一段距離,相信他今轉亦甚「和味」。讀者可能會問:「上述事件與我何干?」
筆者想提出的是:
- 投資機會其實一直在,只是有時飛得不夠高,看不到!
- 如果肯學,那會怕遲;最怕的,是不肯學。
- 獨立分析很重要,而孤獨更是投資者最好伴侶。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