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有道】「1月效應」、「五窮六絕七翻身」從手術病人 領悟投資心理
撰文:蔡嘉民|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unsplash
由於此類策略的樣本數據少,因此統計學上較難達到統計有效性;亦因爲每次執行的間距較長,導致回本時間極長,大大增加炒家等待「返家鄉」的心理壓力。
根據經驗,一旦執行策略後,若發現遲遲未能獲利甚至出現回撤,便會影響執行策略的紀律,使炒家不能繼續系統性地進行操作,繼而偏離原定計劃,甚或乎放棄策略。
痛楚持續時間常被忽略
此等現象不難以理論解釋,筆者早前研究量化金融的一些學術文獻中,看到有一篇頗具意義。
當中提到,量化投資投機者於評估策略時,常常只注意最大回撤的幅度,但忽略最大回撤的長度,行內術語稱之為「最大回撤持續時間 (Maximum drawdown duration)」或「修復時間 (Time to recover)」,即「返家鄉」需時。
投資者往往只留意前者,但其實實際操作上,忍受回撤的耐受性遠遠低於想像。
評估時會認為,三、兩個月的回撤絕不難渡過,但執行後即使未到回測預期的三、兩個月時間也會禁不住想放棄策略。
文獻的學者提出,回撤的持續時間其實可以與手術中病人忍受痛苦的時間去相類比。
有研究顯示,手術病人亦只關注手術中的最大痛楚,但忽略手術中痛楚的長度,此現象稱為「忽略持續時間(Duration neglect)」。
因此作者提出一個新指標,名為D-index,當中納入了最大回撤的持續時間以讓投資者客觀評估策略;有興趣的讀者可找尋此文獻《D-index: A Risk Measure in a New Dimension》自行研讀。
「五窮六絕七翻身」
因此,交易頻率低的策略,擁有更長的「返家鄉」時間,實質大大影響投資組合的表現,卻被大部分人所忽略。
投資者除了應降低投入這類策略的注碼之外,亦應從工具上著手。
由於策略的運行時間較長,例如相信「五窮六絕七翻身」者,執行起來持倉時間由一個月到數個月不等,遠較一般短線投機者的平均持倉時間長。
期權應戰大減持倉壓力
若不想資金被佔用太久,可以考慮以期權應戰,因為期權長倉只須少量資金。
使用期權應戰的另一好處,為降低最大回撤的影響。
基於持倉時間長達整月,月中市況波動會增加炒家的心理壓力,一旦出現回撤,便會令不少炒家卻步,稍為把持不住者便會止蝕離場。
因為期權輸有限,最適合一些勝率高但回報極端的策略,例如策略最大回撤有可能大於5%,但獲利命中率七成至八成,此時期權便為好幫手。
買入一張期權金少於標的物5%的價外期權就可以了,抱著輸盡的心態,即使出現回撤也不會構成持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