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我路 上市公司角度談戰略|林子俊
撰文:林子俊| 圖片:unsplash
筆者從事證券研究超過10年的經驗,在過去,市場對互聯網的看法,往往是更偏好「大用戶規模」的概念。
只要用戶夠多,不管是否能夠商業化,公司估值就愈高;市場看重的是漏斗模型,意思是漏斗的頂層(用戶)愈多,只要稍微提升轉化率,公司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收入。
這個模型確實有他的道理,例如QQ最開始是一個盈利能力不太強的軟件,主要供用戶交流,後來透過QQ秀進行變現,再後來利用其本身的流量,導入到遊戲乃至其他項目,成功以非常低的成本,帶來不錯的收益。
而套用到天貓淘寶、美團(03690)乃至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美股代號:GOOGL)和YouTube,上述理論皆成立。
因此,市場估值往往會用每個用戶價值來進行分析,其用戶使用時長,粘性及規模效應均是重要參考因素。最高的一個用戶價值,可以去到數百美元水平。
但隨著互聯網愈來愈普及,以內地為例,基本上互聯網手機除了太小或太年長之外的用戶,已經全民普及。即使有增長,已經非常少。
同樣互聯網流量愈來愈貴成為行業現象,在一些通用的使用場景例如支付、外賣、電商等想獲取用戶,消耗的資金動則百億元,還不一定有效果。
正如之前社區團購興起,沒有數十上百億元的資本實力根本無法競爭。
細分賽道具獨特優勢
相反,一些針對精準人群的細分賽道,市場關注較少。
例如映客其中一個產品,主要針對四、五線城市的相睇需求,儘管聽起來不高大,用戶規模也無法做到數千萬甚至上億戶;但正正因為用戶精準,競爭少,在獲取客戶或商業化上,做得相當不錯。
以美國上市的Match Group(美股代號: MTCH)為例,社交產品的競爭並不比內地少太多。
然而,其針對宗教、同性戀等細分人群的產品,則做得非常不錯。
事實上,內地為某些特定群組服務的互聯網產品並不多,在流量獲取費用愈來愈貴的大環境下,映客選擇了精準人群的路線。
也有一些投資者和筆者分享,建議投資者應該獨孤一注投入到某一款產品身上,實現上億甚至數億的用戶規模。
但現實是,市面上確實有不少成功案例,只因更多失敗的公司,讀者沒有發現罷了。
正如筆者公司中期業績中,收入毛利和淨利均大幅提升,足以證明映客不是一間靠市夢率撐起的公司,只要業績的增速和質量保持健康,相信市場也會認可。
延伸閱讀:飯圈的錯 誰來埋單?|林子俊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