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出海

從香港出海 內地商人:香港搞得定 東南亞不在話下

投資

廣告

和一位會計師聊天,他說這兩年比較明顯感覺到,內地人來香港註冊公司的多了許多。是的,最近兩年筆者也接待了不少內地來的新朋友,說新是因為都是老朋友介紹的,因為筆者來香港逾20年,了解熟悉香港情況,希望筆者見見這些新朋友,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

這些新朋友有做生物醫療設備的;有做光伏新能源的,還有從事智能樓宇節能的,和以前不同的是,他們不是來找海外代理商或參加展會做貿易,這次想自己做。
做生物醫療設備的朋友,先代表內地總公司在香港科學園租用辦公場地,想筆者幫忙介紹裝修公司。
他們打算想在逾1,000平方呎的空間內,面向香港本地以至東南亞的客戶,做一個醫療設備的介紹演示平台。
另外,他們計劃申請加入香港政府的公營機構試用計劃,通過進入香港本地醫療市場,建立國際化新品牌和國際質量標準認證,進而開拓國際市場。
一年50萬元租金;加上幾名員工的薪酬,這個「出海」第一步,至少以百萬元作為初始成本。

開拓新市場和機遇

至於從事光伏新能源企業的朋友,是公司的老闆,作為一家市值百億元的上市公司,此前一直未在海外開展落地業務。
面對內地光伏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巨大挑戰,他決定「出海」開拓新的市場和機遇。
筆者陪他考察了香港的工業生產基地,經過細致分析比較,最終他覺得香港不適合搞光伏生產,生產線還是要去東南亞建設。
但他把國際總部放在香港,並計劃租用一個5,000平方呎的空間做國際創新展示中心,以便展示企業產品和解決方案,接洽來自海內、外各地的合作夥伴和客戶,並將香港公司作為國際業務資本運作的總部。

作為亞太總部首選

做酒店智能樓宇節能的朋友,也是公司的老闆,總部設在北京。

由於採取代客投資、按年收費的業務方式,資本金需求較大,內地業務遇到瓶頸。
在香港見到他的時候,他已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澳門、香港轉了一圈,積極尋求合作夥伴,開拓海外業務,最終希望海外公司獨立上市。
恰好筆者在香港有從事酒店行業的朋友,雖然介紹雙方合作洽談進展順利,但由於香港建築空間狹窄,在施工技術上存在些問題,需要仔細研究。
聽這位北京的朋友稱,哪怕不賺錢,無論如何都要把香港這個項目做下來,作為海外項目實施方案的探索,香港搞得定,東南亞的項目應該不在話下。
過往歐美企業開拓亞洲和內地市場,通常會積極考慮將香港作為亞太總部首選。

未來,內地企業「出海」開拓海外市場,香港同樣被視為設立國際總部的最佳選擇。
隨著「出海」企業數量和規模增長,香港終將成長為最重要的一帶一路樞紐和人民幣國際交易中心。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