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風專欄|李寧置業難有說服力
廣告
有「民族品牌」之稱、體育用品龍頭之一的李寧(2331),早前的企業消息可謂是光怪陸離。10月底公布的第三季度營運表現差過市場預期,已令股價暴跌超過兩成,雖然其後有資金趁低吸納,令股價一度反彈,不過仍受市場憂慮內地經濟增長前景影響,股價持續受壓。投資者仍然觀望李寧如何挽救內地體育服裝業務時,管理層則拋出另一個震撼彈:與恒地(012)達成協議,以20.6億港元,全購位於北角的「港滙東」商業大廈,由做體育用品變成進軍本地商業地產項目,令市場更難以理解管理層的思路。公告中,管理層認為,香港具有龐大發展潛力,擴展香港的營運也有助擴展其國際業務,有重要策略意義。購買「港滙東」物業,「展現了本集團對其於香港之業務前景充滿信心,並標誌著其落實執行加強國際業務發展之計劃」。問題是,要擴展香港及國際業務,理論上應該先將資金投放在開設新店舖及品牌宣傳,李寧卻先買物業,但未有具體的海外發展規劃,難免令市場感到詫異。據李寧2023年的中期業績報告中顯示,截㦱2023年中,其「物業、廠房及設備」不到35億元人民幣,卻用超過20億港元購買香港商業物業,可謂非常大手筆。雖說公司現有超過160億元人民幣的現金及長期存款,足以「一炮過」付清購買物業的款項,但也代表公司少了約20億港元現金,以目前銀行息率動輒達到4厘以上,即李寧在今次收購中,或會令其利息收入減少超過8000萬港元。
雖說李寧完成收購後可以將部份單位放租增加收入,但據測量行仲量聯行發表的《香港地產市場觀察》報告,指出10月底整體寫字樓甲級寫字樓空置率仍高達12.6%,其中港島東的空置率更高達13.3%,租客是否願意捱貴租,大家心知肚明。故此,在今次交易中,投資者未見其利,先見其弊:李寧的海外業務仍然抽象,但購買「港滙東」則是實實在在地用錢,利息收入減少,進一步影響李寧的純利;加上其內地體育用品業務,在中國第四季度經濟仍然受挑戰下,投資者只能先沽為敬,結果消息公布後,李寧股價再跌超過14%。值得留意的是,以「港滙東」總建築面積約144,000平方呎計,李寧的20.4億元收購價,相當於每呎不到14,200元,價格確實較早年的高峰期為低,或許持有數年,待中港經濟好轉,美國息率下降時,這些物業價格就會上升,李寧或可從中賺一筆。不過,投資者總是喜歡業務具體直接簡單的上市公司,服飾公司維持輕資產經營,也相對容易面對需求下降或銷售減少等市場沖擊,李寧的做法卻是逆市而行,到底能否準確判斷體育用品及香港地產行業已現𥌓光,大家不妨保持觀望,拭目以待。
撰文: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