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實名制冀杜絕假新聞 用戶憂限制言論自由 易洩私隱|科技專題|投資有道
撰文:SmartED編輯部|圖片:unsplash、新傳媒資料室
所謂的網絡實名制,顧名思義是要求所有使用網絡及服務的人或群體,必須要以真實姓名出現或登記。 早於2011年起,內地經已通過法律方式,依據《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在北京實施網絡實名制,要求微博用戶在註冊時,必須使用真實身分訊息,但用戶暱稱可自願選擇。
隨後新浪、搜狐、網易等各大網站微博,皆於2012年全部實行實名制,用戶在註冊時須登記真實的姓名。 倘若在此期限內,仍然未進行實名認證的原有用戶,則不能再發表言論或轉載貼文,只能夠瀏覽。 直至2017年,內地宣布實行《網絡安全法》,被視為是全面實施網絡用戶實名制的象徵。
南韓曾洩露用戶資料
該法規訂明網絡營運者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分訊息;否則,網絡運營者不得為該用戶提供相關服務。 目前,中國是全球唯一實施網絡實名制的國家,但並非首個實施此制度的國家。
南韓於2007年要求網絡用戶在社交網站登記時,必須填寫真實資料。 南韓推出實名制的原意,旨在減少網上的語言暴力、虛假訊息傳播,以及「人肉起底」等貼文。 但在2011年南韓有兩個網站、一個社交網站及一個門戶網站;另有一間遊戲營運商,先後發生大規模用戶訊息洩漏,分別導致3,500萬及1,300萬名用戶資料洩露。
洩露的資料涉及姓名、住址及身份證號碼等敏感個人資料,此事件反映網絡實名制,對個人私隱構成的風險。 直至2012年,南韓憲法裁判所八名法官一致作出判決,裁定網絡實名制違憲,韓國放送通信委員會將根據判決修改相關法律,並廢除網絡實名制。
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被外界批評假新聞氾濫,Facebook在數年前曾有執行實名制,企圖杜絕假新聞,但南韓的前車可鑑,引起用戶群起反對。 然而,Facebook仍然一度嚴厲執行實名制,要求用戶必須使用身分證上的真實姓名;否則,將會永久封鎖用戶賬號。
結果有用戶的賬號被封鎖,甚至因違反實名的規定,被舉報並遭撤銷賬戶。 用戶認為網絡言論自由受限 當時,Facebook發表的公開信稱,使用真名會使匿名抹黑、騷擾、詐騙或犯罪更難,因為用戶需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
但官方解釋並未能夠釋除用戶的疑慮,認為實名制會限制了網絡言論自由,這項政策也被批評侵犯用戶隱私。 隨著事件不斷發酵,反對者在網上發起了「#MyNamels」運動抵制實名制,更先後在Facebook總部外和美國三藩市發起遊行,令Facebook最終「跪低」,恢復了部分受影響人士的賬戶。
但在facebook上的假新聞仍然禁之不絕,Facebook嘗試與第三方平台合作,採用事實檢查(fact check)功能,試圖打擊平台上的假消息。此外,Facebook又採取措施,打擊虛假內容供應商通過廣告獲利這個渠道,從而制止假新聞在互聯網蔓延。
星洲立例授權移除假新聞
內地實行網絡實名制相對順利得多,基本上未遇到網民的反對,但卻引起外資企業的憂慮。當時多間國際企業聯署,對於中國通過的《網絡安全法》表示嚴重關切,認為該法例嚴重削弱國際企業在中國市場競爭力,也無益於加強網絡安全,將使數據盜竊變得更容易。
因應對網絡的審查,有傳擬回歸中國業務的谷歌(Google)亦要配合國策,開發特別版搜索引擎,該款程式可關聯到用戶實名認證的電話號碼,令當局得以追踪用戶的搜索紀錄。 有報道指,Google為內地開發的搜索引擎Dragonfly,當中暗藏後門。程式將自動記錄用戶的搜索紀錄,連同其手機號碼儲存在中國境內的服務器中。
由於內地在2013年已實行手機號實名制,所有新或轉入電訊商的用戶,在辦理通訊業務時,必須登記真實用戶資料。 換言之,當局可通過手機號碼,隨時調取特定使用者的搜索資料,或在網上所發布的內容。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雖然未有實制實名制,但也加強網絡言論規管,在5月通過「網上不實言論及言論控制保護法案」。 該法例允許政府要求網上平台改正或移除不實內容,違者最高可被判監十年或罰款100萬坡元。 政府指法例旨在打擊假新聞;有分析則憂慮法例賦予政府太多權力,去判斷消息是否失實,兩者之間難以完全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