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指數大變身 3類H股發威愈跌愈買 | 港股分析
小米集資 國指上升動力更澎湃
值得留意的是,隨人大及政協會議(兩會)快將召開、港股進入業績期,優質國企股再次受到市場關注。
今次綜合三個國企炒作主題,包括國企改革、A股入摩及業績期,並邀到恒指公司董事兼總經理關永盛、滙豐環球投資管理股票投資總監兼中國及香港股票部主管陳淑敏、建銀國際證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兼聯席主管蘇國堅及宏利資產管理大中華區股票投資部執行總監謝企剛,為讀者以多角度探討國企股的投資價值。
恒指公司早前公布季檢結果,國企指數將納入十隻紅籌及民營企業,並於下週一起生效。市場保守估計,是次變動將會引發42億元資金流入和國指掛鈎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近日小米以「A+H」股形式上市,估計將納入國指,屆時上升動力澎湃。
除恒指外,日後國企指數將會成為投資者焦點。
建銀:維持港股目標34,500點
大市本週好淡爭持,恒指在30,900至31,200點水平徘徊上落,本週五(3月2日)收報30,583點,跌460點或1.48%;國指週五則收報12,203點,跌224點或1.81%。 而以一週計,恒指、國指分別則跌2.19%、4.18%, 表現暫且算喘定。
建銀蘇國堅表示,3月至5月期間恒指反覆上升的機會很大,維持該行年初預期的目標34,500點。 「業績期是推動大市向上升的誘因,部分美國或香港上市公司業績盈利增長比預期好,恒指在30,000點見支持,最樂觀可望升穿年初高位逾33,000點水平。」 滙豐陳淑敏認同目前港股處於「牛市」階段,後市仍有動力向上升。
國指恒指定位各有不同
除恒指外,日後國指將會成為投資者焦點。因為本週開始國指將會首次納入十隻紅籌股和民營企業作為成分股,而當中最受矚目非股王騰訊莫屬。而國企指數成分股數目將由40隻增至50隻。 恒指公司關永盛表示,國指一向給予市場感覺只是H股,惟經過多年發展後,紅籌及民企在香港市場上均具代表性,因此才把其納入國指成份股。
關永盛補充:「恒指公司並非刻意要加入某一類型的公司,而是跟隨市場發展,揀選具代表性、市值大及流通量高的公司作為國指成分股。」 建銀蘇國堅直言,國指納入民企及紅籌,並引入新經濟股,無非為了提升國指價值。
「以前工業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很大,因此國指成分主要是化工、重工業公司。如今,科技對經濟的貢獻最大,國指引入新經濟公司並不意外。」
是次新增的十隻國企成分股,最初佔國指比重為5.98%,不過其後比重的納入因子及調整後的比重上限將分五個階段增加,為期12個月。 紅籌及民企權重將會按季遞增,單一股份權重上限,將由原先的2%,最多提高至明年3月時的10%。
國指成分股破頂愈來愈多
屆時十隻紅籌及民企在國指佔比的權重,會提高至達30.8%。以騰訊為例,最初佔國指比重僅2%,之後將逐步增加至10%。 恒指公司關永盛解釋,十隻國企新貴未來一年分五個階段把其比重逐步提升,希望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以減低對市場影響。
然而,市場擔憂國指與恒指重疊情況將進一步加劇。原因是現有的恒指成分股中,與國企指數成分股重疊比例,由之前的29%,將急增至47.7%。
關永盛說:「雖然國指與恒指有15隻成分股相同, 但不算太過重疊。恒指只是針對香港市場;國指是針對香港市場上的內地企業,即是香港市場具代表性的中國企業指數,彼此的定位不相同。」
回看1994年,國企指數正式推出,當年九隻成分股主要為化工、重工業公司,其後為緊貼市場,不斷優化,2004年首次引入中國險財(02328)、中國人壽(02628)、 中國平安(02318)等金融股;2006年再引入建設銀行(00939)。
料6%基金仍追蹤國指
經過數十年,金融股比重持續增加,至今增至達73%。 時至今日,再納入民企及紅籌為國指新貴,關永盛表示,是次可能只是一個開始,預期未來國指會再進一步優化。 他表示,國指新貴下週一正式生效,目前市場上追蹤國指的ETF約為85億美元(約700億港元),估計當中有6%的基金會在是次變動後仍追蹤國指。
保守計算國指新貴加入後,將吸引至少有42億元資金流入市場。 回看2007年,當時國指跑贏恒指,前者升近56%;後者升約39%。事隔十年,即去年,國指卻跑輸恒指。去年恒指全年累升36%;國企指數則升25%。
而自踏入2018年,國指有明顯追落後的跡象,年初至今升4.22%,恒指則同期升2.22%;國指一洗此前大落後的形象。 事實上,根據恒指公司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 國指預測市盈率為11.3倍;恒指則為17.6倍。
即使年初至今國指曾跑贏恒指,目前估值仍便宜一大截。 故國指納入騰訊這類這些大型股後,今年走勢有望持續跑贏恒指。
今年國指很大機會跑贏恒指
再者,隨年初大市氣氛暢旺,不少國指成分股已逐一破頂(見表一),另亦有數隻是快將破頂(見表二)。
國企股走勢強勁,亦是推動國指走勢愈來愈好的原因。 蘇國堅認為,今年國指很大機會跑贏恒指。
「很多國指公司的市盈率(PE)仍低,如金融股、資源股,如其即將公布的業績盈利增長理想,將會吸引資金流入,推升其估值,從而帶動國指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有意以「A+H」股形式上市,估計日後有機會納入國指,屆時國指上升動力更為澎湃。 追蹤國指走勢的ETF,如恒生H股(02828)可留意。
三大國企炒作主題 第二季贏到盡
「兩會」開鑼,國企股不失為受惠政策的炒作對象。本刊綜合了三個國企炒作主題,分別是國企改革、A股入摩及業績期,助讀者及早作出部署迎接後市新一輪升浪。
主題一:國企改革概念持續發酵
「兩會」分別於週六(3月3日)和下週一揭幕。適逢今年為改革開放40週年,今次「兩會」相對往年更值得令人期待。 市場相信,「兩會」舉行期間,將聚焦相關「改革開放」政策主題,同時資本市場改革亦成為關注重點;加上政策不斷推動國企改革發展,新一輪「混改」有望展開。
安信證券研究報告表示,2018年是內地改革開放40週年,從今年地方「兩會」看,除延續去年重點「供給側」改革外,改革開放、科技創新、生態、軍民融合、鄉村振興等,很可能是今年「兩會」重點線索,其中改革開放是最強主線。
航空鐵路重組呼聲高
從歷史數據看,「兩會」後股市掀起炒作的機會高(見圖)。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2000至2017年十八年間,上海綜合證券指數在「兩會」舉行後一個月,錄得上升的年份多達11年,上升比例高達六成。
A股在「兩會」舉行後上升機會高
近期港股與A股走勢關連度較大,A股在「兩會」舉行後上升機會高,既然政策可期,那麼投資者可提前留意在港上市的國企改革概念股。而目前受惠國企改革的國企股,主要是航空股、鐵路股及石油股。
「兩會」期間,內地國企改革概念例牌翻炒,當中以內地航空公司傳出改革重組的呼聲最高,過去數年間,中國國航(00753)及南方航空(01055)屢次傳出合併重組消息,惟時至今日,國航及南航依然澄清未收到相關訊息。
身為國指成分股的國航,受惠重組改革概念,過去一年股價亦水漲船高,一年時間成功翻一番,2月初更創下上市新高12.86元。 事實上,為提高內地航空業的國際競爭力,航空公司與其他兄弟公司重組及進一步整合乃大勢所趨,不過始終要視乎雙方的意願及市場情況,並根據國家有關當局指導下進行。
因此,國航跟南航的重組消息,即使傳出多年,到目前仍是久聞樓梯響的階段。 另外,身為國指成分股的中國鐵建(01186)及中國中鐵(00390)亦有重組的預期。雖然鐵路股股價長期落後大市,不過如今次「兩會」能有利好消息傳出,相信該板塊亦是時候追落後。
中石化分拆市值千億新股
過去的一年,內地的鐵路公司在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2017年以來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10億元人民幣。截止2017年底,內地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的營業里程為25,000公里。
中國鐵路總公司在2018年工作會議上,提出今年主要工作目標,包括要深化鐵路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國鐵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2018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7,320億元人民幣,其中,國家鐵路的固定資產投資額為7,020億元人民幣; 新線落成4,000公里,其中高鐵3,500公里。
近年中鐵跟中鐵建的合併重組憧憬一直未止,此重組雖未有具體方案,只知道兩者合併的確有助其海外業務做大做強,而兩家龍頭公司將會形成雙寡頭行業格局。 值得一提,屬國指成分股的中國石油化工(00386)亦在業務層面進行混改與重組。
中石化曾傳出於年內將銷售業務分拆上市,雖然一拖再拖,惟現時已引入民企作股東,市場一直憧憬市值千億上市公司應該誕生在即。
手機設備股 逆市跑出
2月適逢農曆新年假期,港股整個月只有18個交易日,但卻在短時間內出現「過山車」般走勢。 港股月初曾經歷小股災,恒指單週跌近3,000點,雖其後出現反彈,惟未能完全收復失地。 2月整月計,恒指累跌2,042點,跌幅6.2%;國指亦累跌1,179點,跌8.7%。
2月表現最好的藍籌股,首三位分別是舜宇、瑞聲及恒生銀行(00011)(見表)。當中兩大手機設備股逆市跑出,升幅近兩成。 大部分藍籌股均表現疲弱,即使股王騰訊,2月期間亦跌6.8%。另一升市火車頭平保2月更累跌逾一成。
至於2月內跌幅最大的兩隻藍籌,為碧桂園(02007)、華潤置地(01109),同樣是內房股,兩者在2月期間跌逾13.5%。
主題二:券商股受惠A股入摩
A股四度闖關終於成功入摩,去年MSCI公布旗下新興市場指數及全球指數(ACWI)將今年6月正式納入A股,為A股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里程碑。MSCI預計,入摩初期將為A股帶來170億至180億美元海外資金。
今次A股入摩,將觸發追蹤MSCI指數的基金追入相關A股,令A股的外資參與度提升。 內地企業盈利增長,推動去年MSCI中國指數年內急升54%,升幅拋離環球主要市場。滙豐陳淑敏表示,內地企業盈利回升;加上估值吸引,預料今年中資股仍有可觀上升空間。
她預料,今年H股企業每股純利增長將達18%,若然撇除內銀股,增幅更可達25%;加上現時國指市盈率僅約10倍,較歷史平均約12倍為低,有助吸納資金推升中資股估值。 券商股估值偏低A股打入國際市場,海外投資基金要買入A股,主要透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以及「滬港通」、「深港通」兩個渠道,需透過兩地的券商進行,大市交投增加,與成交成正比的券商股最受惠。
觀乎內地券商股估值,其實也處偏低的位置,板塊估值便宜,當中曾於2015年熱炒的中國銀河(06881)預期市盈率僅達7.58倍(見圖),甚具追落後空間。
中信証券賺逾百億元
即使屬於行業一哥的中信証券(06030),預期估值仍僅達13.86倍。A股市場轉旺,上證綜指突破3,000點大關,再重越3,200點,由2月低位反彈逾6%。 大市成交亦逐步回升,內地投資氣氛回暖。中信証券、國泰君安(02611)亦創一年高位,沉寂逾兩年的券商股終於再度引起市場關注。
內地大型證券行中信無論營業收入、純利均位居榜首,2017年營業收入432.92億元人民幣,按年增13.92%; 純利114.61億元人民幣,按年增10.96%。 中信為唯一一間純利過百億元的券商,穩佔龍頭地位。中信收入增幅擴大,主要來自經紀和投行的收入降幅收窄,以及自營收入增加所致。
市場推算,中信2017年首三季的自營收入增長逾300%,主要受惠股債市場表現向好。 投資收益佔中信証券業務約17%,故A股上揚6%, 至少6%直接進賬中信投資於A股的回報。
加上近期A股成交及融資融券(「兩融」)明顯增加,大市成交能夠保持在5,000億元人民幣水平,而「兩融」餘額亦自2017年11月起,保持逾10,000億元人民幣,作為龍頭券的中信受惠最大。
HTSC股東回報最高
惟若以股東回報率(ROE)比較,則以HTSC(06886)較優勝。HTSC以10.75%位居榜首,按年增加3.02個百分點,大幅拋離中信的7.84%。反映HTSC更能運用公司資源,為股東尋求更大的回報。
事實上,HTSC在2017年雖然不是最賺錢的券商,但純利按年增幅卻高至五成(見表)。
若然撇除HTSC更改對江蘇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權投資的會計核算方法,獲得額外利潤21.53億元人民幣,HTSC純利按年增長亦近15%,增速仍較其他券商為快。
HTSC以進取的低佣金策略吸客,以霸佔經紀業務市場分額;加上HTSC的手機應用程式(App)「漲樂」在眾多中資券商中突圍而出,擁有最多的每月活躍用戶,有利公司收集大數據,優化市場策略。 若選券商龍頭股,不外乎信証、HTSC為先;若以追落後的心態,則以中國銀河為佳(見圖)。
信証、HTSC股價均於2017年底發力中信升勢最強, 最多升45%;HTSC緊跟其後,升幅接近三成;中國銀河則斯人獨憔悴,股價長期在5至6元水平徘徊。 惟投資者有意買入券商股,亦需把握市場時機。
若然市況暢旺,市場會以市旺的盈利去推算券商估值,故券商股較具週期性,波幅亦較其他板塊為大。 因此,在靜市時伺機買入券商股贏面較高,湊巧A股於2018年6月1日起,按照2.5%的佔比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佔比還會在9月3日提高至5%。
市場推算隨A股逐漸對外開放,外資料逐步增加對A股配置,中、長期可望為A股帶來2,000億至4,0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因此,投資者不妨在港股調整期間,把握機遇在靜市的時候,吸納內券股,博取盈利大增之餘,更可望享受估值提升的機會。
主題三:業績期觸發尋寶潮
港股業績期已開鑼,2017年大部分企業盈利增長理想,估計可加速股價見底回升。相對恒指而言,國企股估值相對偏低,投資者大可從績優的國企股尋寶。 宏利謝企剛看好科技、汽車、金融股去年的業績表現,認為大部分企業盈利能力不俗,有信心其即將出爐的業績增長理想。
惟他擔心,汽車股去年經歷高增長後,基數太高,恐伯今年難以維持,但他不是看淡此板塊,只是覺得今年該板塊純利增長會比去年有所放緩。 他認為投資者應聚焦醫藥板塊尋寶,因為部分藥企業績可在未來數年維持增長。
「雖然藥股炒上後現價估值不算便宜,惟部分藥企的研發能力高,旗下的創新藥推出後市場反應不俗,盈利增長前景理想。」
內銀有機會加派息
國策支持下,有創新研發能力的藥企值得看好;加上未來有更多藥品納入醫保覆蓋範圍,銷售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雖然早前個別基金減持藥企,惟跌市期間投資者宜趁低吸納。 另一個可推動股價上升的因素為增加派息。 近年來,不少企業盈利增長理想,部分更出動「息誘」戰術,吸引投資者入手。
而身為國指新貴的中移,去年因上市20週年突然豪派特別息,掀起市場炒作特別股息的熱潮。 而在此前,國企股亦有增發派股息的先例,如國指成分股的中國神華(01088),在去年全年業績會上公布大派特別息每股2.51元人民幣,是2016年每股盈利的兩倍,刺激股價一度飈升兩成。
值得留意的是,國企股內的國壽、長城汽車(02333)今年均是上市15週年紀念;而中國鐵建今年是上市十週年,隨時成為大派股息藉口。 建銀蘇國堅表示,企業派特別息,或會引來資金的短暫追捧。但真正值得投資的股票,長遠都需看其盈利表現。
「如企業盈利增長持續,派息比率不變,股息將按比例增加,仍是值得吸納;企業突然派特別息而令該年派息比率大增,但其後無以為繼,部分機構投資者或會趁股價炒高期間而沽貨獲利。」 事實上,部分國企向來派息不俗,當中華能國際(00902)的股息率更高達6.6厘(見表)。
另一方面,內銀股躋身十大高股息率的國企股之列,其普遍派息比率約30%,有提高派息比率憧憬,估計今次業績期有機會增加派息。
國指新貴中海油估值有望調升
恒指公司落實國企指數改革,把成分股範圍擴大至紅籌及民企,正式納入十隻新成分股,騰訊、中移、中國海洋石油(00883)這些藍籌以大熱門姿態晉身國指;而至於本身不是藍籌,而獲准加入國指的新貴,包括粵海投資(00270)、中國燃氣(00384)、石藥集團(01093),以及申洲國際(02313)。
滙豐陳淑敏指,隨內地「供給側」改革及去庫存行動逐漸見效,內地原材料價格回復穩定。去年內地非金融類企業盈利亦初現復甦,股本回報率(ROE)從2015年的4%,回升至去年底的7%至8%。
「雖然企業盈利回升不少,惟不少原材料股的估值仍徘徊在市賬率不足1倍的『破產級數』,預期若今年原材料企業能保持盈利,估值將有提升的空間。」 若然要數破產級數的市賬率股份,當中不難發現中海油的身影。國際油價由2016年1月每桶30美元水平,回升至目前60美元水平。
同時,與油價成正比的中海油股價亦由低位6.4元水平,回升至11元以上。 雖然中海油股價回升不少,但市賬率仍長期低迷,預期數字低於1倍(見圖)。
中燃派息比率增至三成
若將中海油與港股市賬率看齊,以港股市賬率約1.4倍推算,中海油目標可看高至16元,與近日大行紛紛調升中海油的目標價相若。 至於一度被市場忽略的燃氣股則逐步向好,中燃更創歷史新高,高見25.42元。
中燃早前公布中期業績,純利按年增長1倍至33.95億元,反映內地天然氣行業已一舉扭轉過往兩年增速下滑的局面。
加上內地銳意改善環境質素,環保政策日趨嚴厲,工商業的「煤改氣」,以及華北鄉鎮的「氣代煤」政策,均利好中燃業績增長。 中燃管理層表示,2017年度派息比率約為27%,而短期派息比率會增至30%。
過去五年中燃派息比率穩步上升,每股派息亦逐步增加,由2013年每股派息0.0848元,增加至2017年的0.25元(見圖五),增幅翻近兩倍,吸引大戶青睞。 美國基金The Capital Group似乎看見中燃的潛力,增持中燃200萬股,持股量增至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