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股不同權, 港交所, 中國鐵塔, 小米集團, 美團點評, 德銀, 里昂, 李小加, 摩根士丹利, 滙豐環球研究

同股不同權帶挈盈利升 港交所有力追落後|小米集團|美團點評|李小加

投資

廣告

今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影響港股表現,恒生指數由年初高位33,484點顯著回落至最低的24,540點。不過,受惠於新股上市集資數目創新高,港交所(00388)上週公布今年首三季純利刷新紀錄,大行亦紛紛提高全年盈利預測,後市表現可看高一線。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港交所上週三(11月7日)公布,截至今年9月30日止首三季純利74.84億元,按年升35%;收入及其他收益122.96億元,按年升27%。期內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EBITDA)93.53億元,按年升32%;EBITDA 利潤率76%,按年增3%;每股盈利6.03元。

單計第三季,純利為24.43億元,按年升20.2%;收入及其他收益41.02億元,按年增長18.8%;EBITDA為30.77億元,較去年同期升20%;每股盈利1.96元。

通告指出,盈利報捷主要受益於現貨和衍生產品市場成交量增加,造就交易及結算費上升;以及上市公司和新上市衍生權證、牛熊證數目增加,令上市費創新高。

新股集資額大增1.8倍

首三季現貨市場成交貢獻30.33億元收入,當中交易費較2017年首三季升42%至16.89億元,高於股本證券產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的37%升幅。

聯交所上市費收入6.83億元,增幅13.26%;交易系統使用費則按年升25%。股本證券及金融衍生產品方面,多個主要市場指標均創新高。

聯交所股本證券產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額912億元,較去年增加37%。標題平均每日成交金額1,147億元;股票期權合約平均每日成交533,972張。

聯交所衍生權證、牛熊證及權證平均每日成交374,920宗;平均每日成交金額235億元,按年上升52%。

聯交所上市費增加83%,反映期內新上市的衍生權證及牛熊證數目亦創下有史以來高紀錄;期交所衍生產品合約平均每日成交663,673張。今年首三季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2,431億元,按年增177.5%。

主板新上市公司共99間(其中包括8間由創業板轉主板公司),較去年同期59間增67.79%。創業板新上市公司數目67間。

此外,港交所亦公布今年1月至10月證券市場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1,127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35%。

衍生權證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161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42%;牛熊證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74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68%。

公開招股方面,1月至10月共有185家新公司上市,較去年同期的131家升41%;集資額2,55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892億元上升187%。

事實上,允許「同股不同權」企業在港上市,對港交所的盈利助益明顯。

截至10月底止,今年頭三大招股上市公司,分別是集資588億元的中國鐵塔(00788)、集資426億元的小米集團-W(01810)、以及集資331億元的美團點評-W(03690),後兩者均為「同股不同權」企業。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稱,首三季亮眼業績,反映港交所繼續扮演全球首次公開招股中心。

他表示,即使面對全球宏觀經濟及政治環境變數,相信港交所今年可保持全球集資第一的地位,對全年業績表現亦充滿信心。

李小加更透露,有超過250間企業有意明年來港上市,當中包括很多科技和生物科技企業。

大行上調盈利預測

德銀報告表示,港交所首三季盈利較該行預期高5%、已達全年預測約81%。

雖然港股日均成交量按季下跌14%,並引致交易、結算及存倉費等收入下降。

但正面因素包括上市費用收入按季增加15%;投資收入按季增加29%;來自商品業務的EBITA利潤率高等。

德銀預期今年及明年港股日均成交量分別為1,110億及1,200億元,並將港交所盈測提高3%至5%,維持「持有」評級,目標價上調至245元。

里昂雖降低港股日均成交量預測3%至5%;但指港交所第三季稅後溢利較預期高2%,故上調其2018至2019年每股盈利和派息預測1%至3%,重申「買入」評級,目標價288元。

摩根士丹利報告指,港交所第三季收入按季增加1%,未有受大市成交量減少拖累;第三季每股盈利1.96元,較預測的1.78元高;而收入、季度每股盈利(EPS)也較預期高分別8%和10%。

該行認為港交所盈利穩定,相信於弱市中會有好表現,而當成交量回升,其盈利和估值將更好,故給予「增持」評級,目標價290元。

滙豐環球研究則認為,隨着中港互聯互通增加、新經濟公司上市以及在高投資收益下,將支持港交所表現,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價280元。

在季績公布後,港交所股價以橫行為主,於220至230元水平徘徊,隨著港股氣氛有所好轉,料利好因素可重獲市場注視,股價有望追落後。建議可於225元水平買入,目標260元;止蝕205元。

 

延伸閱讀﹕美股粉飾窗櫥季節 料較中港股市表現更好

【美股】千禧年前,港股流行投資策略是「聖誕鐘買匯豐」。原因是歐美機構投資者,每逢年底都需要向客戶交出成績單,多買入股票推高每單位資產淨值,既可有助基金經理爭取業內較佳排名,亦可為年終花紅帶來好處!這種市場走勢,被投資者稱為「年尾效應(Year-End-Rally)」。

撰文:溫鋼城 |圖片:unsplash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內地企業到港上市。

香港逐漸被內地那套3、3、2、2的貸款節奏,即全年四季的新增貸款,目前的冬季只剩餘下的20%,不少企業反而變得資金緊張,令港股傳統的年尾效應逐步失效。

故筆者傾向建議強積金投資者,年底部署美股較中港股市更容易交出較好表現。

傳統上,美股每年的年尾效應,多從11月底感恩節假期開始,至元旦假期前結束,維期一個多月時間。但也有部份投資者選擇簡單計算整個12月便算!

形形式式,套用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先生名句:黑貓白貓,總之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事實上,年尾效應於近十年美股表現確實非常亮麗,以2008年開始的十年感恩節假期至年底前表現計,錄得升幅的年份居然高達8成,平均回報亦達到2.18%。

另就算筆者把統計數據推增至20年,同一段時間的賺錢機會也高達75%,平均回報亦錄得1.72%。

需知這段時間假期特別多,除了感恩節外,還有聖誕和除夕等,市場氣氛無可避免傾向淡靜,仍有此等回報實屬理想。

配合上星期標準普爾500指數錄得1.61%,10月亦已經累積下跌6.94%,雖然指數由強轉弱機會已彰彰明甚,但在中美有望重啟貿易談判,聯儲局多位官員加息態度亦開始由鷹轉鴿,出現一波較像樣的反彈也沒甚出奇吧!

中投傲揚精選基金
基金經理
溫鋼城
https://www.facebook.com/CISPRIDEPAGE/

延伸閱讀:想讓投資組合獲得合理增長 中美股市要咁選

【中美股市】投資賺錢方法不外乎低買高賣,又或是數年前選對了像騰訊(0700)和亞馬遜(AMZN)好股。當然,本欄主要針對強積金投資,組合不能選股但也可以選對了金融市場,如十多年前的中港股市,又或是近年長升長有的美國股市,坐一轉順風車讓投資組合獲得合理增長方為上策!

撰文:溫鋼城 |圖片:unsplash

然而,就目前環境而言,中港股市股值吸引,恆生指數市盈率只有9.7倍,國企指數更只有7.8倍,堪稱目前環球主要金融市場中的「平霸」,應該一如中央官員建議長線投資可妨積極撈底?

還是應該繼續挫弱扶強,雖然標準普爾500指數市盈率達19.1倍,但趁美企重啟回購自家股票行動,加上早前已調整了近10%,現較高位仍有5%空間而低吸美股?似乎關鍵在於雙方目前經濟狀況,與及稍後貿戰能否短期內平熄。

信貸評級機構穆迪上週發出警告,表示憂慮中美兩國貿易戰將進一步升級,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由2017-2018的3.3%,回落至2019和2020年只有不到百份之三。

適逢上週五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於一場公問演說中,批評華爾街投資銀行,尤其點名的高盛不應予總統特朗普施壓,圖化解中美貿易爭拗。反應回流美國投資云云 …

這些言論,或許起碼可證明白宮內仇華派官員,一直為兩國關系搧風點火,在這班嘍囉長期告“枕頭狀”的情況,似乎預視了習特會後,雙方能夠快速達成協議機會,難如早前市場預期般樂觀。若真的協議落空,對中港股市肯定不利。

此外,昨天內地剛好雙十一購物活動,今年又再一次打破紀錄至2153億元人民幣。阿里巴巴執行副主席預期,未來內地10至15年中產將急速上升,由3億增加至6億,且工資能以低雙位數上升,有助中國由出口型經濟,轉營至內需型云云 …

同樣都是工資增長,且增幅按年還不過是2.8%,盡管美國公布的10月就業報告中提到,工資增幅已達到9年半以來最高,但足夠令仍處牛市的美股企業吃不消!提出這樣警告的上市美企數目不斷增加,由早前的數間,最新已增至十多間。

諷刺的是美企受惠於稅改政策,標準普爾500指數2018年每股盈利(EPS)增長預料可達24%,就算減稅效應已悉數消化,加上高基數效應等問題,明年增速就算放緩預期也能到9%。

那麼,正在放慢中的中國經濟,企業盈利增長肯定不是數倍於美國,甚至貴州茅台(600519)、吉利(0175)、瑞聲(2018) … 等多間企業,近期銷售後都明顯放慢。

就連上述雙十一購物節銷費增速,也由去年39%縮減至只有27%。在如此場境下,內地仍加薪低雙位數,那豈非要了這些公司的命?股價焉有不跌之理?看來目前並非買中港股市的時機!

事實上,從方方面面都不難發現,內地正處於中產陷阱的轉營期,加上中港股市向來大上大落,簡而言之就是追勢。

對於投資高手而言,就高位33484點拋出股票轉持保本產品,表現當然理想。但若不懂也不願花時間理會的投資者,買美股平平穩穩賺取每年平均8%左右的回報,看來對普羅大眾更為實際。

難怪畢菲特經常掛在嘴邊:「買美國指數基金就夠了。」

中投傲揚精選基金
基金經理
溫鋼城
https://www.facebook.com/CISPRIDEPAGE/

編按:筆者為中投傲揚精選基金基金經理

筆者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ISPRIDEPAGE/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