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威爾:無意禁止加密貨幣 議員力推「安全港」法案 加密貨幣合法化指日可待| 力奇

投資

廣告

前週筆者分析了加密貨幣圈的三國演義,之後龍頭比特幣(Bitcoin)價格由不足41,000美元,升至執筆時最高52,000美元,接近內地嚴禁加密貨幣前的高位;二哥以太坊(Ethereum)由不足2,800美元,升至最高3,550美元,漲幅同是27%。

撰文:力奇投資記| 圖片:iStock

(圖片來源:iStock)
(圖片來源:iStock)

筆者前週指加密貨幣風險最高,因無人知道監管會如何落地、科技會如何發展,但成也新穎、敗也新穎。

在傳統資產備受困擾時,反而是這新穎資產仍給投資者一點希望;從港美股市慘跌,而兩大加密貨幣,不足兩週升約27%足見所言非虛。

鮑威爾稱無意禁止加密貨幣

事實上,今次的升浪據聞與監管也是有關,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最近出席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聽證會時表示,央行數字貨幣會執行一部分現有加密數字貨幣的功能,但當局無意禁止加密貨幣。

開會時,北卡羅來納州保守派議員Ted Budd直接詢問聯儲局:是否打算學內地禁止使用加密貨幣?

鮑威爾回應:

「不,無意禁止它們;但你知道,穩定幣(Stablecoins)就像貨幣市場基金,像銀行存款,某程度上它們在監管範圍之外,應要進行適當的監管。」

Budd是加密貨幣的支持者,以及國會區塊鏈核心小組成員;小組另一成員Warren Davidson談到數字資產缺乏監管清晰度的問題,要求美財長耶倫爲稅務會計目的定義數字資產。

耶倫稱,美國國稅局正在籌備一份穩定幣報告,將回答這問題的詳細規定,該份報告是財政部過去數月,承諾的幾份報告之一。

因此,業內人士推測,美國推出央行數字貨幣或會限制私人加密貨幣,如同內地,但事態的發展似乎呈扭轉。

筆者在年中加密貨幣大跌時亦分析過,在交易和算力兩個層面都去中國化後,機會反而是給了美國。

美元霸權加上加密貨幣這「東風」,有機會令其金融帝國延年益壽,細思極恐,怕只怕以耶倫強硬的口風,不懂得以柔制剛、孔明借箭。

「女股神」Cathie Wood則相信,加密貨幣的崛起是現在進行式,不可能將其關停;由於擔心錯過該行業提供的創新,官員們將對加密貨幣愈來愈友好。

例如,報道指德州州長Greg Abbott,已兩次與德州區塊鏈委員會會面,最近更發推特(Twitter)說,德克薩斯將成為比特幣和加密貨幣的世界領導者。

據悉,德州正努力創建允許企業家創新的法律和監管框架,有望成為區塊鏈創新的首選管轄區。

(圖片來源:iStock)
(圖片來源:iStock)

議員積極跟進「安全港」法案

在全國層面,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最高排位共和黨議員Patrick McHenry,更提出了一項新法案「Clarity for Digital Tokens Act of 2021」。

該法案將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專員Hester Peirce的虛幣「安全港」法案,提供立法支持。

相關法案將給予加密初創公司長達3年的時間,來證明網絡成熟度,並使其去中心化,以至於相關代幣銷售不被歸類於證券法監管範疇;希望使用安全港的開發團隊,還必須提交退出報告,證明充分的權力下放。

按法案條款,代幣發行者必須制定特定於該行業的披露要求,包括源代碼、開發計劃和解釋啟動和供應過程的信息,即在初始分配中發行的代幣數量、要創建的代幣總數、代幣的發布時間表,以及總未償還的代幣數量等。

McHenry還寫信給SEC主席Gary Gensler,批評Gensler就加密資產和其他創新技術,發表了一系列令人擔憂,且顯然自相矛盾的公開聲明。

由此可見,「女股神」愈來愈友好的判斷,頗有機會正確,但當中的波折應有不少。

Gensler早前明言,歷史告訴市場,私人形式的貨幣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並認為5,000、6,000種私人形式的貨幣沒有長期生存能力。

最新則跟進鮑威爾的說法,指任何的禁令皆需要國會立法,且著重在消費者及投資者保護,並與銀行監管機構合作解決反洗錢、稅收合規及穩定幣引起的金融穩定性問題。

換言之,私人加密貨幣作為去中心化的產物,其實就是去中心化的政治角力。

民主制度本身有支持加密貨幣的土壤,但利益集團的博奕,最終會產生甚麼效應?這就是高風險所在、亦是潛藏回報所在。

 

延伸閱讀:施政報告2021|土地政策變天!地產股一致造好 大行看好香港地產發展:8隻地產股值得投資

延伸閱讀:施政報告2021|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大量農地會被收取?大摩:供應過多會推跌樓市 2022年跌20%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