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會否成為 新式公用事業 資料圖片

半導體會否成為 新式「公用事業」︳符致華專欄

投資

廣告

國際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升級;加上中美之間角力不斷及人工智能(AI)飛躍發展,促使半導體行業成為近年最熱門的投資話題。而即將上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更為行業的未來發展軌跡增添更多不明因素。

翻看歷史,半導體往往會隨供應週期而波動,出現產品過剩或短缺情況;同時,半導體的需求則取決於產品的創新和經濟週期。
身處「數碼達爾文主義」時代,半導體的戰略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過去半導體產業一直透過供求循環而進行自我調節,但面對世界秩序正在重構,各國領導者會否視半導體為關鍵的「共用」(Utility)工具?
若然如此,半導體行業未來的定價和產能又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政治干預行業產能

半導體的製造愈來愈精細,其用途也愈來愈廣泛,不再只是用於純粹的計算應用。
在上世紀90年代和千禧年代初,個人電腦主導半導體需求。後來半導體的應用已擴展至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和遊戲機等消費電子產品,並滲入工業自動化、汽車和物聯網(IoT)等。

對國家安全來說,半導體產業至關重要。在今天,多國政府都在加強干預半導體行業發展。
美國和歐洲的「晶片法案」便是明顯例子;此外,日本、南韓和中國政府也對半導體行業提供巨額補貼。
結果是半導體的供應面不再只是純粹由市場供求主導,而是摻雜更多政治考慮及計算,使其未來的供應更加難以預測。
建造半導體製造設施本身就是一項複雜的任務,新產能往往要一段時間才能面世,因此對短期內行業價格的影響不大。
然而,隨著政策對市場供應面的干預持續增加,半導體便開始出現類似公用事業的屬性。
環顧全球,台灣企業在半導體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美國則給出最多資金鼓勵本土產能,並試圖限制半導體製造設備的銷售和出口地。

面對美國、歐盟和日本設備供應限制,中國在領先製造商方面仍相對落後,但也是這一場科技競賽重要參與者,希望長遠能實現自給自足。
面對愈來愈多供應干擾和操縱,半導體行業或會「公用事業化」,但兩者仍然大有分別。
公用事業往往享有接近壟斷的地位,且供求穩定,屬於「非週期性」行業,但半導體的「週期性」特徵仍然非常明顯。
例如記憶體晶片等細分市場便完全決取於市場供求,並不似水務或電力等公用事業般享有定價權。
在國際地緣政局日趨緊張下,各國開始將半導體「武器化」,如此形勢必然會影響未來的供應和定價。而由於半導體在各行各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不只是科技板塊的投資者,所有投資者都應該密切關注當中發展。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符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