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證明每次加息港股都歷「大牛市」無需擔心加息 反而需要注意呢點!|傅允軒
撰文:傅允軒|圖片:unsplash
除筆者對歐國杯的入場人數有點詫異外,似乎美國聯邦儲備局亦對經濟復甦,以及各國取消防疫措施的速度感到驚訝;以至在剛剛舉行的議息會議中,突然「打倒昨日的我」,發出「鷹派」訊息。
聯儲局在一個月前,還在向全球發放無視通脹的訊息;然而,卻在今次的議息會議中,一反常態預測在2023年之前要加息兩次。
須知道現在已經是2021年中,如果2023年之前要加息兩次,削減買債豈非逼近眉捷?對於一些被過分投機的資產泡沫來說,無疑是一個利淡消息。
利率回升舉步艱難
面對加息的可能,幾乎100%的投資者,會把這情況形容為「利率常規化」的進程。問題是:甚麼叫做常規?
所為常規,就是長久以來流傳至今的規則。例如朝九晚六的工作時間;又或搭交通工具要排隊。雖然沒有法例明文規定,但若非有嚴重疫情發生,這些常規民眾一般皆會遵守。
美國息口的常規是甚麼?只要下載有關走勢圖,看一下40年來的單邊跌勢就知道了,顯然利率回升並非常規。
很多人都會犯上把「過去」,錯誤地解讀為「正常」的通病。例如當投資者習慣息口在10厘時,覺得減息至9厘是反常;然後習慣9厘息口以後,又覺得8厘太低。
事實上,這種「反常」成為「正常」的演變,過去幾十年一直不斷重演。
所以筆者相信,聯儲局要真的落手加息削債時,其實難度很高。因為這除了是要跟幾十年來的大趨勢作對之外,亦是跟人類的貪婪本性作對。
既得利益者一定會想盡辦法搗亂(話明是既得利益者,當然是在長年受惠量化寬鬆政策(QE)貧富懸殊之中的富者,實力非一般)。
2018年一說「縮表」,時任總統特的朗普就弄出了種種貿易障礙攪亂局,今次「縮表」又會有甚麼「突發」障礙?筆者且拭目以待。
筆者相信,真正的危機不是美國加息,因為無數的往績均表明,港股在美國加息週期間的表現皆向好。
歷史見證 美國加息利好港、美股
美國對上兩次加息的週期,分別是2004至2006年,以及2016至2018年。2004至2006年之間,聯邦基金利率共加了4%;同期恒生指數上升50%。而在另一個加息週期,港股亦經歷了2017年的「大牛市」。
幾十年來美國的加息週期,港、美股市均造好居多。
究其原因,相信是由於「息率上升」本身是結果,以美國為首環球經濟好轉,才是核心的利好因素。投資者放棄兼取息率,改為追求股本回報,股票市場因而全面造好。
相反,令筆者擔心的,是在加息之前。
上文提到的受惠QE既得利益者,為延緩QE的壽命,會否做出足以破壞經濟復甦的某些行動?並且延伸至某些資產價格受累下挫。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