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選優質內房股 中海外趁低收集

嚴選優質內房股 中海外趁低收集

投資

廣告

內房債務危機令整個板塊無運行,行業進行深度整固相信無可避免。一直以來跟隨國策成長的中國海外發展(00688),具穩健財政實力兼且擁有龍頭地位,大有機會成為最後贏家;過去半年股價累跌逾一成,是時候趁低收集。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iStock

隸屬於中國建築集團的中國海外發展,於1979年在港成立後踏足本港地產市場,1992年在港上市。

乘著內地住宅商品化改革趨勢,集團將地產業務重心逐步向內地轉移,並融入內地城市化發展進程,聚焦城市更新與區域綜合開發。

跟國策走 聚焦城市更新項目

嚴選優質內房股 中海外趁低收集

集團於1992年建設上海海華花園,為內地首個城市更新項目。

投資興建的其他大型項目,還包括北京市規模最大的棚改項目北辛安項目、山東省最大的棚改項目華山瓏城、成都地標天府新區項目、牽頭投資建設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項目、上海市中心城區最大規模的城中村改造項目紅旗村項目,以及2020年啟動的建國東路項目,為上海市黃浦區最大的成片舊里區域改造項目。

經過多年來深耕,集團是內地最大寫字樓發展及營運商,持有51個甲級寫字樓項目,營運總建築面積達345萬平方米。

而自創立自由辦公品牌OFFICEZIP後,現時在北京、上海等七個城市已有16個項目,營運單位近20,000個。

除了寫字樓外,旗下投資及營運16個綜合購物中心,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主要城市,如環宇城、環宇薈、環宇坊及富華里等。

其他產業營運還包括酒店、長租公寓及物流產業園。

集團財務穩健 繼續增加土儲

截至去年底,集團總資產達8,236億元人民幣,淨資產3,284億元人民幣。

集團早前公布首九個月連同聯營及合營的實現合約物業銷售額達2,753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7%;第三季收入432.4億元人民幣,經營溢利80億元人民幣。

綜合首九個月收入1,511.2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27.7%;經營溢利394億元人民幣,增長1.5%。

集團財務維持穩健,截至9月底止,銀行結餘及現金為1,161.1億元人民幣;淨借貸比率為35.6%,遠較同業為低。

第三季繼續密密增加土儲,在內地14個城市合共新增28幅地皮,新增總樓面面積455萬平方米,涉及總地價543.6億元人民幣。

市場憂慮內房債務風險 買家入市卻步

中國海外發展上半年實現合約物業銷售額按年上升20.5%,首九個月增幅顯著放緩至7%,主因8月及9月份分別錄得13%及42%跌幅。

大行法巴指出,收緊政策及市場憂慮內房商債務風險,令房地產買家入市卻步。

不過,負面影響已大致反映,而人民銀行方面亦開始放出寬鬆訊號;若行業出現深度整固,中國海外發展將會是得益者。

目前股價被低估,認為合理值應達28.5元。

國務院將開展房地產稅改革工作

全國人大常委會早前宣布,授權國務院開展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工作。

詳情未有具體披露,預計國務院於未來數月內,將就新一輪試點地區、稅率制訂、實施安排及試行年期等作進一步闡釋。

此前,房地產稅已在上海和重慶試行徵收達10年,前者針對擁有多套房居民,而後者則針對超級豪宅。

今次將試點範圍擴大,明顯要為市場發出訊息,中央抑制房價及投機活動的決心。

中金認為,推進房地產稅是市場預期之內,料過程會循序漸進,有利房地產行業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雖然,房地產稅試點短期可能壓制市場各方預期;但有利於引導中長期供需再平衡。

更重要是強化「房住不炒」的觀念,壓低投資性購房需求。

就後市而言,中金判斷內房股銷售、投資等基本面指標短期,仍將延續下行趨勢,何時築底回升,須重點關注信貸政策的調節力度。

摩根大通預計房地產推行至全國執行需時,料最快要至2026年後;實施細則料因應不同地區城市有所差異。

不過,大原則相信與十年前上海及重慶試點一樣,針對持有多套房及豪宅物業。

房地產稅消息對內房股構成一定壓力,但只屬短暫性。

摩根大通認為,更值得留意是,市場焦點轉移至憧憬有信貸放寬措施出台,將對板塊帶來刺激。建議低位收集中國海外發展,給予目標價22.5元。

(圖片來源:新傳媒相片庫)

中央政策顧及「上車」需要

另外,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於9月中提出,在貸款首付比例及利率方面,要對首次置業人士予以支持。

現時銀行個人住房貸款當中,首置佔了九成以上,銀保監會言論明顯是要維持「上車」的剛性需求。

而近期部分地區貸款渠道有放寬趨勢,故美銀亦相信,內地樓市潛在重大放寬跡象。

現時內房股估值已偏低,看好中國海外發展前景,給予目標價22元,相當於2022年預測市盈率5倍。

10月29日中國海外發展股價收報17.16元。

延伸閱讀:你以為Tesla升完?未!5個股價、估值高 仍然值得投資的核心原因|悟知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