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隱性債務逾50萬 接近經濟總量一半 內房股及物管股危危乎?挑選2隻穩陣又高息的股票
中央嚴格控制房企的負債水平,變相幫投資者找出優質股:負債低、增長快。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中新社
舊經濟股借勢重生,內房股和物管股不可忽略。內房股和物管股相繼「放榜」,成為股價上升的動力,行業前景再被看好。
美股及港股的科技股未止跌,資金轉向追捧不受中美關係緊張影響的內房與物管股。
恒生地產建築業指數三月最後一週僅微跌0.42%,跑贏恒指2.26%的跌幅,行業年初至今的回報高達11%,遠勝恒指的3%。
龍頭內房股方面,中國恒大(03333)及龍湖集團(00960)值得留意(見圖表七)。
延伸閱讀:命運共同體?華人置業加大投資中國恒大 去年虧損遠多收入 大劉甘比勁蝕58億
染藍後首份業績 龍湖有交代
藍籌新貴龍湖去年業績甚好,盈利按年上升9%至200億元人民幣;總收入則大增22%至1,845.5億元人民幣。
期內,核心溢利升20%至186.9億元,核心稅後利潤率14.7%;整體毛利率29.3%;淨負債率為46.5%。
集團預計今年銷售目標3,100億元,按年增長15%,被指是「最強內房」。
雖然管理層無意分拆物管業務上市,但期望在相關範疇將迎來更多併購,料未來維持穩定派息比率,短期亦無意配股。
值得留意的是,龍湖的淨負債率僅46.5%,沒有觸及內房融資的「三條紅綫」,屬低風險房企,短期內沒有被「整改」的風險。
中央去年底為收緊內房融資設立「三條紅綫」,包括: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以及現金短債比不少於1倍。
首席執行官邵明曉表示,集團並無觸及監管紅線,而且在降低財務槓桿的同時,持續提高自身的能力槓桿。
惟首席財務官趙軼認為,「三條紅綫」對行業的影響較深遠,成為各投資機構和金融機構評估企業的標準,而整個行業的發展動能已從槓桿驅動,轉到由能力和運營驅動。
星展香港半年前發布中國房地產展望,列出部分上市內房的負債情況。中國海外發展(00688)、華潤置地(01109)、龍湖在「綠檔」,反映在債務方面較為保守。
恒大、融創中國及富力地產(02777)等已觸及三條警戒線,被列入最高危的「紅檔」,難以進一步增加有息負債。
國策方面,有另一個利好因素:集中供地。
內地多個城市推行「集中供地」,當局要求城市住宅用地以「兩集中、三批次」供應。
「兩集中」是指重點城市要集中發布出讓公告,並集中組織出讓活動。
「三批次」指單個城市2021年發布住宅用地公告的次數不得超過三次,而且時間相隔和土地數量應均衡分配。
內地22個城市集中供地有利大型房企的發展,他們擁有資金等各方面優勢,可以參與更多土地出讓,合作機會也會增加。
中小房企在搶地、融資、戰略佈局等的整體競爭力,顯然比不上有規模的房企。龍湖也承認,政策有利集團未來的發展。
再者,房地產市場熾熱,帶挈龍湖物業管理業務的發展。
趙軼指出,中央一直支持物管業發展,集團會在物管行業理性併購,但重申目前並無分拆上市的計劃。
三日升40% 綠城派息翻倍
綠城服務公布業績後,三日內股價累漲40%,股價更創下去年8月以來新高。
財報顯示,綠城服務去年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人民幣,錄得101.1億元人民幣。
集團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盈利增57%,多達7.41億元人民幣。
業績超預期,集團決定回饋投資者,建議派發股息0.12元。
集團稱,
由於有強勁的現金流保障,再追派特別股息0.08元,合計派息0.2元,較2019年的0.075元多逾1.5倍;派息率高達74%。
綠城服務股價大升有數個原因:
管理層料未來五年的收入增長至少5倍;派息比率夠高,現金分紅5.5億元;
股價自去年八月起一直跌,現在追落後,期內升幅不驚人。
以市盈率估值而言,綠城服務明顯較低。集團在管面積及合約面積約為碧桂園服務(06098)的65%,收入為碧桂園服務的64%,但市值不到20%。
中信証券強調,不認為碧桂園服務估值高,而是認為市場對綠城服務估值顯著偏低。
此前,綠城服務股價一直不高,年初至今漲幅只有9.1%,遠低於同業的碧桂園服務、永升生活服務(01995)、濱江服務(03316)等。
故此,投資者形容今次大升是「遲來的大漲」。
綠城服務的「五年計劃」令市場放心,強調要以「科技突破行業瓶頸」。
內地媒體統計,指該業績公告中的「主席報告」不足2,000字,一共出現了七次「科技」的字眼。
而參與電話會議的投資者透露,「科技」是管理層與投資者互動最多的話題。
資料顯示,綠城服務自2013年開始將科技應用於業務上,目前已培育出三間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集團2014年希望建立一個科技系統,提升公司的管理和服務,改善客戶服務體驗及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效率等。
經過多年來的經營,集團去年開始有房地產數碼化能力、以人工智慧管理物業和生活服務,並將技術輸出,去年獲1.5億元人民幣的外部收入,按年大增了150%。
集團預計,綠城服務的科技業務今年迎來非常好的發展,甚至「倍翻式」增長,增速可以保持在100%;未來還會成立科技集團,專門負責技術研發和輸出技術。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