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輿論 李嘉誠

內地輿論戰升溫:針對李嘉誠港口交易 駁斥劉夢熊「在商言商」論

投資

廣告

長和交易引發爭議與輿論攻勢

長和(0001.HK)出售巴拿馬運河等海外港口業務予美國財團的計劃,自3月初公布後引發連串反響。繼港澳辦與中聯辦轉載《大公報》批評文章後,內地輿論戰於3月17日起全面升級。《環球時報》加入轉載行列,網民以「黃瓜」暗諷李嘉誠,並在小紅書、微博等平台質疑交易非單純「在商言商」。輿論甚至延伸至新加坡,反駁當地媒體觀點,顯示爭議已跨越地域。

輿論焦點:重提歐美阻撓中資案例

內地輿論援引歷史案例反擊「在商言商」論:

  • 中集收購馬士基冷鏈業務告吹:2022年,中集集團擬以8.973億美元收購馬士基旗下MCI冷藏貨櫃業務,涉及丹麥與青島兩公司。美國司法部以壟斷與供應鏈風險為由反對,德國亦展開調查,交易最終於2023年取消,中集支付8,500萬美元「分手費」。
  • 中海油收購Unocal受阻:2005年,中海油欲以185億美元收購美國Unocal,遭美國國會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
    小紅書財經博主指出,美國屢以類似理由干預中資交易,長和卻「主動讓步」,質疑其立場。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交易令習近平震怒,因中國原計劃以港口為籌碼與特朗普政府談判,長和未事先徵詢北京意見打破此布局。

輿論轉向:民族大義壓過商業邏輯

內地媒體與網民將爭議升級至「民族大義」層面:

  • 胡錫進觀點:《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撰文稱,事件不應解讀為干預民企,而是長和「優先迎合美國利益」,與中國戰略相悖,損害全球話語權。他強調,美國阻撓中資案例頻發,長和選擇「不睿智」。
  • 《觀察者網》駁劉夢熊: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18日刊登劉夢熊文章,稱長和交易是海運下行時的「套現自保」,屬「在商言商」。內地《觀察者網》當日下午迅即反駁,指此論「短視」,並與TikTok抗爭美國相比,批評李嘉誠「退讓」損害國家長遠利益。

內地網民論調亦轉向「中國話語權重構」,認為未來收購案或需「中國點頭」,呼應官方對交易的壟斷與安全審查。

核心資料列表

項目 詳情
輿論戰開啟 2025年3月17日起,《環球時報》轉載批評,網民以「黃瓜」暗諷李嘉誠
交易金額 190億美元(約1,482億港幣),涉及43個港口
內地審查 傳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評估國家安全與壟斷風險
歷史案例 中集收購馬士基(2022年,8.973億美元告吹);中海油收購Unocal(2005年受阻)
輿論駁斥 《觀察者網》反駁劉夢熊,反對「在商言商」論
業績公布 長和、長實3月20日;長建等3月19日

市場與企業反應

長和系股價持續承壓,3月18日長和跌2.58%至45.35港元,長實跌1.47%至33.5港元。長和與長實取消年度業績記者會,似避談爭議。內地監管評估雖未有結論,但輿論攻勢或加劇交易不確定性。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