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股災月殺到?港股爆股災兩大條件|投資有道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中新社、新傳媒資料室
爆發股災的兩大條件
其實港股爆發股災要符合兩大條件,分別是資金流走及估值偏高。所謂股災是指大市突然急跌。何其巧合的是,港股市場股災多數發生於10月份。例如八七股災、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8年金融海嘯。這些股災都是和全球或區內金融體糸發生系統性危機有關,宏圖莫文輝指出,香港出現股災要有兩個條件,當中包括估值偏高及資金流走。
數八七股災、亞洲金融風暴及金融海嘯這三次股災,多數出現估值偏高的情況。如要事先評估爆發股災可能性,投資者可以留意恒指市盈率,市盈率20倍更加是判斷股災快將來臨的神奇數字。當市盈率愈貼近20倍,出現大型調整况股災的機會也愈高。八七股災前夕的市盈率就超過20倍;而1997年7月底,恒指收報16,365點,市盈率亦高見19.2倍。另一個股災爆發的條件為資金流走,1997年10月「金融大鱷」索羅斯狙擊港元,因為他看準港府要保住聯繫匯率,付上沉重代價也在所難免。
資金流走成元兇
索羅斯沽空港元;港府僅能以抽高隔夜銀行同業拆息(H)至300厘反擊,以增加沽空者的成本。由於索羅斯在港股現貨市場拋售股票,同時開立大量的期指沽空合約,導致港股出現股災。其實,當時的情況是資金大舉離開香港,隔夜拆急升至300厘水平,其他借貸年期的拆息也會急升,令整體融資成本急升,結果導致恒指重創。
話說回來,莫文輝不相信今個10月爆發股災,但難免會有所波動。光銀林樵基坦言近月大市調整已經反映近日的經濟風險升溫,故10月相信不會出現股災。當然擺在眼前港股存在兩大變數,包括中美貿易談判是否嚴重到要「反枱」及英國「硬脫歐」。他坦言,最壞情況是英國「硬脫歐」,最多僅是在愛爾蘭和北愛爾蘭邊界設立關卡。惟最壞情況已經為投資者預期之中,亦會作好兩手準備。
當然英國「脫歐」對英國企業及歐洲企業影響最大,「幸而」港股主要以中資股為主,中資股僅佔恒指總市值比重53%,「脫歐」對香港直接影響未必有這麼大。何況,「脫歐」也未必如金融海嘯或亞洲金融風暴般產生連鎖反應。正如莫文輝及林樵基分析,10月未必有股災,但要小心後市波動。
有波動無股災
其實,從恒指走勢圖可見,恒指已經失守250天線,反映恒指最新報價低於過去250個交易日平均數。當250天線向上升兼恒指高企於250天線之上, 後市走勢看好。惟當250天調頭向下,兼且恒指低於250天線,代表後市走勢欠佳。8月1日恒指跌穿250天線,一度跌至24,899點後出現「後抽」,恒指更一度觸及250天線。當時如成功收復250天線,代表大市避過一劫。惟近日恒指出現「脗別」。
9月13日恒指距離250天線僅88點,投資者滿心歡喜以為翌日恒指會再收250天線失地,結果失望而回。這兩週恒指更連續出現8枝陰燭,預示後市形勢欠佳。2008年4月亦曾出現「脗別」,由恒指「脗別」一刻的24,700點跌至10,676點,累積跌幅達57%。當時環球出現系統性風險,大市必有深度調整。
反觀,現時環球尚未出現任何波及全球的系統性風險,歐洲中央銀行還會重新「放水」,相信今個10月份恒指未必會爆發股災,但肯定會大幅波動。當然有部分金融界人士認為全球危機爆發在即(見表一)。雖然今個10月份看似陰雲密布,惟從統計角度出發,10月份其實是恒指表現最好的月份之一。下文將翻箱倒櫳,統計過去50年來恒指10月份的表現,從而推算在正常市況下,10月份恒指的平均表現。
股災月恒指70%機會升
10月股災這個概念深入民心,因為1987年、1997年及2008年10月份,恒指分別出現單月跌幅超過20%的股災。然而,10月發生股災的頻率低;相反,經過精密統計後發現,平均而言,10月份恒指表現相當不錯;以下為是次10月股災統計的詳細結果。如以宏圖莫文輝的定義,大市下跌20至30%就是股災。其實僅得1987年、1997年及2008年的10月爆發股災。回顧這三個年度的10月,恒指分別跌43.2%、29.4%及22.5%。其實,10月份單月跌10至20%,也是僅得兩次, 分別在1982年及2018年出現,跌幅分別為16.7%及10.1%。
恒指自1964年7月開始編製,統計由當時至今的恒指10月份數據,原來出現正回報機會率超過70%。10月份錄得正回報機會率,其實僅僅差過4月份,後者錄得正回報率達72.7%。歷史上10月份恒指平均回報率達3%,為一年12個月中回報較高的月份之一。其餘兩個平均回報率較高的月份分別為1月及12月,平均回報率分別為3.1%及3%。其實,近日港股尚未出現估值偏高的情況,資金面仍相對充裕的情況下,相信港股只會調整,未必會出現股災。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