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允軒專欄 棄債 美股 業績

棄債之後就是買股︳傅允軒專欄

投資

廣告

自從美國聯邦儲備局減息半厘,美債息不尋常地升足一個月,直到最近一星期,終見較多投資者開始覺得「唔對路」,重新審視美國的經濟狀況,到底是否真的有減息必要。

筆者一貫的立場,認為美國的名義利率一直處於上升週期,就算中途減息,亦未改變上升的趨勢。
但令筆者意想不到的是,今時今日竟然仍有人認為,美國債息飆升,會令估值較高的科技板塊股下跌,而基於這些想法的沽壓,卻又真的令到納斯達克指數一度回調。
須知相同的論調在2022年亦曾經發酵,當時美國開始暴力加息,科技股初期的確因為這個理由而出現調整,但在不久之後,「加息利淡科技股」這套說法便被徹底打破。
在漫長的加息週期中,納指表現一直強勢,2023年升了一倍,顯然沒有因為名義利率的上升,而受到任何不利影響。
既然兩者已被證實為沒有必然關係,所以筆者對於相同理由再被翻炒感到意外。

究其原因,大概是真的有部分投資者,最近購入科技股的原因,就是誤以為美國步入了減息週期,一旦這個信念出現動搖,那就再沒有持有科技股的理由,趁著有利可圖而先行沽貨。
這個觸發納指調整的概念,雖然不是甚麼新鮮事,但就短期來說卻是突然被勾起的,在最近兩個月的升浪中沒有被炒作過,如果短期因此出現震盪,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但就長線來說,這些投資者的拋售,似乎並沒動搖美股的上升基調。要弄清楚的是,美債下跌的原因,是基於市場對美國經濟的樂觀預測,投資者在棄債之後的下一步,接下來要部署的自然就是買股,這才是主流的資金流向。

回顧7月下旬,市場曾因擔心美國經濟衰退,而挾高了日圓觸發美股強力震倉,其時資金湧入美債避難。如這個概念在不久的將來倒轉炒,意即市場不再擔心美國經濟衰退,資金大舉撤離債市之後,當天股市的強勁震倉,反向的演繹就是強勁挾倉。

港股沽壓仍有待消化

技術走勢而論,對上幾次納指大調整,最終都是以V型轉向作結。其實捕捉這類走勢「話難唔難」,一般率先反彈的,一定是此前已經十分強勢的股票。例如蘋果公司(Apple,美股代號:AAPL)在「股神」巴菲特沽貨後,一直挨頂推進,如果有機會回試221元,筆者認為會是一個不俗的入市機會,止蝕就在195元。

至於港股,內地持續出招穩住好友陣腳,但在美息再減空間有限的前提下,筆者十分擔心利好政策難以持續。
特別是中央最近出招頻頻,但股市卻未能重展升勢,美其名是慢牛,實際上是升勢受阻。
10月8日的大跌,利淡的餘震仍然未完全消退,市場需要較久的時間橫行消化沽盤,或者再以一個較深的調整震走弱勢好倉。
較為利好的消息是,美匯指數在10月勁升,但人民幣在這一波美元的升浪中,相對其他國際貨幣較為強勢。
一個較為明顯的趨勢是,日股面對圓匯的走弱,不如以往出現向好的反應,日本股匯雙殺,出現資金流走跡象。美股今次吸走國際資金,重點受到不利影響的,似乎不在中港股市。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傅允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