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升級 香港做磨心 究竟有幾慘 | 香港經濟

投資

廣告

【中美貿易戰】內地未必能有效反制特朗普,倘7月底及8月底美國正式落實對總值160億美元及2,000億美元的內地貨品徵稅,在內地設廠的港商勢必受損。下文邀得廠商會吳宏斌及貿發局陳永健分享可行的應變策略。

撰文:SmartED編輯部|圖片:法新社、受訪者提供

港商設法減關稅衝擊

1978年起內地改革開放,港商逐漸加大在內地投資。去到80年代港商更大舉進軍內地,將工廠搬至珠三角地區。惟近年內地成本上升、對環保要求愈來愈高,港商在內地設廠的數目大減。據吳宏斌估計,全盛時期港商在珠三角設有十萬、八萬間工廠,現時僅得30,000間而已。

接單有壓力

參考港商珠三角產業結構,三大主要產業分別為電子產品、金屬製品及機器與塑膠產品,佔比分別
為17.1%、13.8%及12.7%(見圖三)。

吳宏斌指出,特朗普早前宣布對進口美國的鋼及鋁產品徵收關稅,現階段對港商影響不大。陳永健補充,美國根據「301條款」向340億美元產品徵稅,主要針對內地進口的工業產品為主,而港商主要生產消費品,暫時未波及港商。

惟未正式落實徵收關稅的商品清單中,包括鐘表、電子產品、紡織品,為港商比較多參與生產的產品,相信相關關稅正式落實時有實質影響。隨美國部署對總值2,000億美元的內地入口商品徵稅,將會有更多港商中招。吳宏斌估計,在清單中有兩、三成貨品有港商參與生產。

惟港商不會全面受害。因為並非只做美國單一市場,還會向其他地區出口貨品。吳宏斌補充,倘港商向美國的連鎖店供貨,訂單收縮壓力沒有這麼大。因為連銷店要確保分店有足夠存貨,「唔會拖到咁後落單」。

不過,主要承接美國進口商訂單的港商接單情況則令人擔心,因為美國進口商向港商採購後再在美國分銷,買家會先行觀望始落單。

美國開徵關稅來勢洶洶,惟港商以靈活走位見稱,吳宏斌指出,港商一直以來將生產工序分拆至不受關稅影響地區生產,或在免關稅地區採購零部件,以減低關稅的負擔。陳永健指出,如在買家同意的情況下,港商透過更改設計,由須徵關稅的配件換成免徵關稅的配件,以減少關稅負擔。

惟重點是美國買家須認同港商修改後的設計。因為美國買家須確保產品設計改動後仍有市場,始會願意落訂單。

可申請豁免

另一個減低關稅負擔的做法是將產品性質重新定義以更改稅號。所謂稅號是指不同貨品被編配一個特定的號碼,現時美國引用的「301條款」徵稅清單中就包括818個稅號。

如透過更改產品稅號,令相關產品稅號不再在這個清單中出現,就可以免被徵收關稅。

此外,港商可以向美國當局申請豁免徵收關稅,惟相關內地貨品並無其他國家產品可以代替、亦不影響美國國家安全,也不受惠「中國製造2025」計劃。

陳永健指出,有別於其他美國徵收鋼、鋁關稅以公司名義申請豁免。在「301條款」下,被納入關稅清單貨品,可以由商會協調申請豁免關稅。如獲批准,整個行業的同類貨品均會獲得豁免。

他建議,香港的商會和美國對方的相關商會組織合作,或邀得美國進口商夥同申請豁免。

因為負責審批的美國有關當局會詢問箇中詳情,有些問題須由美國進口商回答,港商亦未必能幫到上忙。

如港商既在內地設廠,亦在東協成員國設廠,可以將美國訂單交由東協成員國工廠生產,而內地廠房則主力生產歐洲訂單及日本訂單,已可避過關稅。事實上,有些港商及內地廠商紛紛往東協成員國設廠。

例如申洲國際(02313)在越南設有大型生產基地,不但享有低成本優勢外,現時更可以避免美國徵收進口關稅。

惟吳宏斌對此表示有保留。所謂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穀,吳宏斌反問:「人生路不熟,搬廠後真是有這麼大的競爭力降低成本?未來訂單是否充足?」

當然搬廠決定事關重大要詳細考慮。然而,貿易戰不但影響港商及內地廠商的競爭力,更會影響美國當地的消費物價。以致對環球物價水平走向亦影響深遠,下文將會繼續分析。

貿易戰加劇物價波動

上文提及貿易戰升級,勢將會影響在內地設廠的港商營運環境。隨中美雙方拳來腳往,勢必令物價波動。以下邀得亞達盟潘志偉及招商張強生剖析貿易戰加劇對消費物價的影響。

貿易戰自3月22日展開後,商品價格普遍錄得跌幅。如追蹤19類商品價格變動的路透/傑富瑞商品研究局指數(Reuters/Jefferies CRB Index),從年內高位下跌。

美國大豆價格下跌,基本金屬價格亦出現調整,如銅價較年內高位累跌19%。相反,油價處於相對高位,主因是美國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造成供應緊張。

然而,倘貿易戰持續,能源需求增長勢必放緩。潘志偉認為現時油價尚未反映這個風險而已。

雖然各類商品價格錄得不同程度下跌,惟潘志偉指出,要計及加徵關稅對貨品價格的影響,可能導致最終售價不跌反升。因為現時很多的商品價格的跌幅都未必能抵銷開徵關稅的稅率。

美國通脹升溫

即使撇除關稅影響,張強生指出,美國經濟持續復甦,通脹隨之升溫。如果翻查6月份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升2.9%,創下2012年以來物價升幅最快的紀錄。而更壞的消息是,6月份美國的人均時薪為26.98美元,同比上升2.7%。換言之,當地工資升幅落後物價升幅, 實質購買力下降。

張強生補充,隨著中美貿易戰惡化,對內地進口貨徵收關稅後,倘美國未能覓得代替品或從第二個國家進口相類似的貨源,勢必增加美國市民的生活成本。

貿發局陳永健表示,如果關稅蔓延至所有內地進口美國貨品,屆時會涉及大量消費品,勢對美國本土通脹帶來壓力。

撇除關稅,美國通脹升溫亦與入口通脹有關。事實上,今年1月份美國的入口貨品價格上升3.6%,而6月份已經升至4.3%(見圖四)。

而最新的數字顯示,美國入口貨價格升幅較同月的消費物價升幅還要高。

如果美國全面向內地入口貨品徵收關稅,當地通脹勢必惡化。美國向內地進口貨品徵收關稅的風險不可不察。

由此路進,不排除美國聯邦儲備局加息步伐提速,屆時美元匯價加速上升,不利港股後市表現。故貿易戰陰霾籠罩下的最新投資策略,將交由冠域關焯照全面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