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快轉主板的創板股 未來半年有得炒 | 同仁堂國藥 | 港股分析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同仁堂國藥已遞轉板申請
這家從同仁堂科技(01666)分拆出來的創業板公司,與控股公司的區分,在於前者在香港、澳門及海外地區生產、銷售及批發中藥產品及提供中醫門診及治療服務。
該公司在本港擁有本身的生產基地,生產產品包括安宮牛黃丸及破壁靈芝孢子粉膠囊,為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
該公司於今年2月1日公布將由創板轉往主板上市申請,轉板需要在半年內完成,即今年8月前必須完成。
而集團則預計今年今季有機會完成轉板程序,而今季已過了一個月,即公司在短期內應會宣布有關轉板的進一步消息,成為短期股價的上升動力。
集團早前公布截至今年3月31日止的首季度業績,數字亮麗,當中收入按年增長20.4%,至3.79億元;毛利按年增長19.5%,至2.84億元(見表)。
公司擁有人應佔利潤按年增19.8%,至1.59億元;每股盈利0.19元,按年增長18.8%。
期內集團業務已覆蓋境外21個國家及地區,零售終端達82個,當中26個在香港。
未來每年新開十家門店
公司繼2016年登陸美國後,季內再下一城,於洛杉磯華人社區聖蓋博新設一家零售終端。
集團計劃未來每年新開十家門店,以支持及推動中藥產品的增長。
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指,該公司首季收入增長兩成,主要來自自家品牌產品的銷售增長。
而同期毛利率保持在74.9%水平,因為期間原材料價格上升,剛好被3月1日安宮牛黃丸漲價所抵銷,售價由720元加至770元。
而今年首季銷售成本佔收入比重為16.5%,則略高於2017年首季的15.1%;銷售的行政及一般成本為7.7%,亦按年微升0.3個百分點;稅率則按年跌3.4個百分點至15.9%,主要是季內可扣稅的支出較多。
安宮牛黃丸東南亞註冊
安宮牛黃丸正在東南亞多國進行藥物註冊申請,但因為西方國家尚未有用動物原材料作藥物,所以暫時公司未有計劃在歐、美註冊。
大摩認為同仁堂國藥申請轉往主板申請,有潛力推高其市盈率。
加上公司強勁的盈利增長,可避過政治風險,維持給予公司「增持」評級,目標價15.5元。
講到同仁堂國藥的盈利增長能力確是強勁,以收入計,該公司自2013至2017年的年複合增長達19.8%;同期純利年複合增長率達22.2%。
隨中藥產品在海外市場日益被重視及普及;加上集團兩隻核心產品安宮牛黃丸及破壁靈芝孢子粉膠囊等銷售增長強勁,集團還配合發展擴開零售點,更重要是市場尚處開發階段,有理由相信該公司未來增長可持續。
事實上,中央近年積極推動的「一帶一路」發展策略,對同仁堂國藥也有裨益。
持淨現金近19億元
而公司也正配合國策發展,如去年5月,公司作為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中醫藥國際論壇的協辦單位,積極參與了在迪拜舉行的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中醫藥國際論壇,攜26位來自內地中醫藥界各個領域的專家,進行中醫傳統技藝的展示,並為慕名前來的患者進行義診。
而在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首都市長論壇期間,集團又在黑山、塞爾維亞、捷克及波蘭當地進行大規模的中醫義診活動,為當地民眾提供中醫藥服務。
這次中醫義診活動還是黑山當地的首次,正正配合集團將以中歐及東歐地區作為發展重點的策略。
同仁堂作為百年老字號,在國際市場發展上,獲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
而以集團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的現金及銀行結餘高達18.98億元計,相信足夠未來廣開分店之用,而且公司的負債比率僅0.02%,營運資金有22.07億元,是一家財政穩健的上市企業。
現價可開始分段落注
雖則集團還是創業板股份,但以其盈利能力及財政實力,比不少主板股份還要優秀。
股價上,同仁堂國藥自從公布轉板申請後,股價便不斷向上。
從公司2月宣布轉板前後低位11元起計,反覆升至3月19日的15.5元高位。
之後形勢有變,股價急回後反彈,再反覆向下,上週四(4月26日)股價曾低見12.6元,即較高位回落18.7%,更是2月底的爭持區間。
以走勢看,如果能守穩這個低位,中、長線可望再創高位,現價可開始分段落注。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