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

強積金人均蝕4萬!網民貼相證今年MPF「跌到渣都無」:輸曬一句對唔住都無

強積金

廣告

強積金投資組合全數「見紅」?自港股跌穿18,000萬後,除了散戶一地眼鏡碎,全港打工仔亦只能對住強積金戶口嘆氣,有網民自爆強積金戶口今年蝕足13萬,自言慘過交管理費。有報章引述據晨星統計顯示,今年9月所有MPF投資類別全數蝕錢,而截至21日,表現最差者為中國及大中華股票基金,平均蝕6.33%,而香港股票基金亦蝕近5.65%。

打工仔最關心的強積金戶口結餘亦「遍地屍骸」,截至9月21日,香港強積金人均賬面虧損近7,103元,而第三季人均賬面虧損更高達11,407元。晨星數據反映,今年首9個月,強積金人均賬面虧損約39,287元。

8月強積金人均蝕3,704元

根據駿隆強積金顧問公司資料顯示,截至8月23日,駿隆強積金指數全數「見紅」,8月份綜合指數回報為-1.6%,意味每名打工仔MPF平均蝕約3704元,年初至今回報為-14%,累積蝕錢36,457元。

駿隆表示,大多數基金資產在8月減少,反映對經濟衰退和進一步加息的擔憂;惟強調,強積金成員應關注強積金長期投資回報,不宜過於擔憂短期市場波動。

強積金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強積金苦主:輸曬一句對唔住都無

雖然顧問公司分析8月人均MPF大約蝕3,704元,但不少網民自Post名下強積金戶口記錄,有人竟然今年由頭輸到尾,強積金戶口蝕足13萬,直言日後「退休執紙皮」。

原來,強積金蝕大本不止上述網民,有同樣受到強積金「洗禮」的打工仔表示,眼見每個月強積金跌完又跌,「慘過交管理費」,更公開自己MPF戶口餘額約有32.9萬,雖然由開戶至今錄得約3萬多元增長,但單計2022年則已虧損逾13萬元。

強積金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甚至有網民貼圖證明,所揀選的強積金公司20種投資選擇中,竟有18種投資見紅,一年跌幅由8.54%至最高的30%不等,只有2種投資無升跌,直言「做定期都唔會+-0」、「買咩都係死」。

  • 「你買北美股票基金,佢走去幫你買美債。美股之後突然爆上,你食唔到個浪。
  • 「發覺好多friend對MPF入面啲錢冇乜概念,好似啲錢唔屬於佢咁。」
  • 「係咪升得返好視乎你買啲咩,有啲組合我敢話一世都返唔到嚟!」
  • 「唔見成5皮,輸曬一句對唔住都無。」
  • 「自己睇緊啲,定期轉基金好過啦。」
  • 「MPF係任何時間任何時候直接all in北美先係最佳選擇,等收尾幾年轉保本等收成。」
  • 「其實你要放到65歲先走得,而家跌到咁真係應該高興先係,難得有個機會執到平貨而唔係破頂貨。」

MPF蝕錢貼相區

強積金
(圖片來源:連登討論區截圖)
強積金
(圖片來源:連登討論區截圖)
強積金
(圖片來源:連登討論區截圖)

積金局:強積金有14年正回報

強積金乃跨越三、四十年的長線儲蓄投資,期間無可避免經歷不同的經濟周期。強積金計劃成員毋須過份擔心短期的市場波動,更切忌試圖捕捉市況,以免得不償失。

過去21年間,強積金有14年錄得正回報,而錄得負回報的年度其後通常亦能夠回升。就以過去五年為例,強積金扣除收費和開支後,其中三年的淨回報就超過一成(分別為2017的22.3%、2019年的12.2%及2020年的11.7%)。

截至今年6月底,強積金自制度在2000年實施以來的年率化淨回報率為2.8%,高於同期的1.8%年率化通脹率,顯示強積金制度長遠經得起考驗。

計劃成員必須年滿65歲或在特定情況下,才可提取其強積金。換言之,在提取強積金前,所謂的強積金投資虧損僅屬帳面上的虧蝕。

計劃成員應定期(例如半年或一年)審視強積金投資組合,並根據個人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作出相應調整。計劃成員若有興趣瞭解強積金的中、長期數據,可瀏覽積金局網站的「強積金基金平台」,當中包括強積金的累積回報及年率化回報。

前者顯示個別強積金基金在某段時期的實際回報,而後者則把投資年期及複合效應等因素計算在內,方便計劃成員與通脹率、銀行年利率等常用指標作客觀比較。

至於缺乏投資知識和時間管理強積金的計劃成員,則可考慮預設投資策略(俗稱「懶人基金」)。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近日強積金的表現是?

積金評級發表報告,今年頭九個月,估計強積金賬面虧損達到2,465億元,或每名強積金會員虧損近…詳情請看

積金局如何回應強積金虧損?

面對強積金有明顯虧損,指出,過去21年來,強積金有14年錄得正回報;而強積金由2000年實施以來…詳情請看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連登討論區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