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歡迎政府規管 3大原則平衡利益 資料圖片

Uber歡迎政府規管 3大原則平衡利益

市場動態

廣告

本港的士業界的服務質素一向被詬病,包括濫收車資、不接受電子支付等,然而一直未能夠徹底解決問題。

面對網約車成為大趨勢,政府部門曾於2月中約見各大網約車平台的負責人討論,研究進行規管的各種細節。
Uber(美股代號:UBER)香港區總經理鍾志霆於上週二( 3月25日)會見傳媒,表達平台的意見,希望政府能從安全、可靠及彈性三方面考慮,從而制定能夠平衡各方利益的政策。

去年7月底,政府批出五支的士車隊以提升服務,原本預計首支車隊最快3月底投入服務,但至今僅兩支車隊以「試運」形式運作。
相關車隊獲發車隊牌照的「有條件暫准通知」,他們可以安排不同類型的車款;招募司機及進行培訓;配置安全設備、電子支付、提供網約渠道及客戶服務等,然後再獲正式發牌。

政府推出的士車隊,是希望提升業界服務質素,同時引入更多科技,推動智慧出行。

uber歡迎政府規管 3大原則平衡利益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平台以便利性吸客

其實網約車平台Uber早於2014年進入香港市場,方便市民使用手機App預約,同時使用電子支付工具付款,由於乘客可以為司機進行評價,亦有助提升服務質素。
最初,Uber平台上都是業餘的司機,他們駕駛的車輛亦只是普通私家車,並非持有牌照的出租車,平台於五年前才加入Uber Taxi,為乘客提供多一個選擇。
不過由於平台的便利性及服務質素,吸引不少港人使用Uber。
鍾志霆說:「過去11年,超過400萬名港人曾經使用Uber服務,超過10萬名香港人在平台上賺取收入,另外超過130個國家及地區的人,曾經在港使用Uber。」

乘客可以在Uber平台上選擇不同的車型及後因應不同的乘客類別,推出專為長者及傷健人士而設的Uber Assist、攜帶寵物出行的Uber Pets。
Uber最近推出新服務,13歲至17歲的青少年在獲得家長或監護人的授權下,可以註冊使用Uber Teens賬戶並預約行程。
UberXXL提供較大型的車輛選擇,可接載最多六人,並可放置四至五件大型行李,滿足家庭或大型團體前往機場、邊境口岸和高鐵站的需求。

uber歡迎政府規管 3大原則平衡利益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Uber Taxi帶動港業務增長

Uber於2020年推出Uber Taxi服務以來,一直積極推廣,該服務自推出以來增長快速,成為帶動在港業務增長的火車頭。
推出首年,香港Uber Taxi佔全球Uber Taxi業務量25%以上,全球排名第一位。
本港的士業界一向存在不少問題,而平台的專才剛好可以協助改善,故再於2021年8月收購的士網約平台HKTaxi。
Uber收購HKTaxi後,兩款App一直獨立運作,至今年2月初,Uber宣布後者,於本週二(4月1日)停止運作,並且呼籲乘客日後以Uber預約用車。
Uber近年已在App內同時提供網約私家車或的士選項,最初只有「預定價錢」,即是「包車價」,價格或因當下叫車需求高低而變動。

去年開始,乘客可以選擇「預定價錢」或者「咪錶的士」預約的士,後者是按錶收費,Uber 亦容許乘客在「咪錶的士」選項當中,以八五折價格叫車。
由於政府一直未有就網約車平台進行規管,以及發出牌照,所以港人乘搭Uber雖然不是違法,但是保險的保障未必足夠及全面。
運輸署及交諮會轄下工作小組於2月中,約見的士業界及五大網約車平台代表,包括Uber,鍾志霆表示在會面中分享平台的經驗,以及新加坡及內地市場情況,以供政府參考。

uber歡迎政府規管 3大原則平衡利益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需求未被滿足

Uber於上週二舉行新聞發布會,因應政府就網約車平台服務規管展開研究,與傳媒分享規管框假原則的建議。
Uber早前委託全球顧問公司AECOM進行香港點對點交通供需研究,結果顯示,未來十年間,香港對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的需求將持續攀升,預計至2034年,每日有意圖出行需求將超過140萬人次。
目前,全港約19%的點對點交通需求尚未被滿足,這反映將網約共乘服務融入交通體系的重要性,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城市交通需求。
「傳統的士一般全天候24小時營運,然而約六成的Uber司機夥伴,每週駕駛少於20小時,即駕駛時長僅相當於的士的六分之一。網約共乘司機在未來規管下應可繼續彈性工作,方能靈活應對市場需求。」

Uber歡迎政府就網約平台規管展開研究,同時倡議規管框架原則,主要有三個,包括安全至上、服務可靠及靈活彈性。
關於安全的原則,平台營運方需獲發牌照,並落實安全與服務要求標準,包括所有行程須有保險保障,雙向評分機制供司機夥伴及乘客互評體驗。
網約共乘司機方面,司機須獲發牌照並通過背景審查,以及持有效正式駕駛執照;營運車輛須安全且適合在道路行駛,以及定期進行車檢。
Uber同時建議未來框架應該將乘客及司機的安全與服務品質作為核心考量,並避免設立過於繁複的發牌機制。
至於第二個原則,即是可靠性,應該讓乘客無論何事何地都能夠乘搭,而這並不限於上下班的高峰期,而是在下雨天、打風的日子,以及無論深宵,或者在偏遠的地方,都有機會找到車接載。

uber歡迎政府規管 3大原則平衡利益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靈活賺取收入

第三個原則是靈活彈性,除了方便乘客任何時候都可以乘搭外,同時為司機提供一個方便的平台,讓他們善用空閒時間,賺取額外收入。
「我經常與司機閒談,他們往往因為不同的原因需要賺取額外收入,例如剛剛成為父親;疫情期間,不少人失去工作,或者工作量大減,包括髮型師、酒店員工、婚禮場地經理等,便在Uber賺取收入幫補生計。」
最近有網民表示在Uber叫車,司機竟然是無線藝人沈震軒,這反映出不同人都希望有靈活的平台,可以賺取額外收入。
總括而言,規管應該容許司機自行靈活選擇工作時間與方式,這能讓網約共乘服務供應即時調節配合乘客需求,對司機及乘客雙方均有所裨益。

若規管框架欠缺靈活彈性,可能削弱服務的可靠性,減少乘客的出行選擇,並限制經濟收入的機會。
「全球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包括倫敦、紐約和新加坡的經驗,都顯示網約平台與的士業界能夠並存,並不存在此消彼長的情況,反而是兩者皆有增長。」鍾志霆說。

uber歡迎政府規管 3大原則平衡利益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新加坡快人一步

Uber邀請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高級講師和實務教授劉浩典,在新聞發布會上分享新加坡的經驗。
他是新加坡人,曾在新加坡政府服務近15年,包括擔任新加坡行政服務部門的成員,並且曾在財政部和公共服務署擔任高階職位。
Uber於2010年在美國成立,並且迅速在全球拓展網絡,很快便來到亞洲,香港及新加坡是率先發展的亞洲市場。
劉浩典教授說:「在新加坡連嚼香口糖也會被禁,所以面對全新的網約車平台,我最初以為香港比新加坡的態度較為開放,但是結果令我意外。」
新加坡早於2013年便開始立法規管網約車平台,並且於2016、2017年間,推出更加完整的制度,規管網約車司機,推出專業牌照。

2018年,起源於馬來西亞的Grab,收購Uber在東南亞的業務,並且遷冊至新加坡,現時是新加坡的上市公司,投資者包括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而且成為新加坡首間獨角獸初創公司。
Grab現時員工超過10,000名,包括數據科學家、資訊科技工程師、UI及UX設計師等高技術的職位。
新加坡現時共有約14,000名的士司機;另有約46,000名網約車司機,兩者並存。
的士司機需要通過25小時的課堂訓練,並且接受三小時的考試;網約司機需要接受10小時的課堂培訓,以及通過1.5小時的考核。
「香港比新加坡人口較多,土地面積又較大,但是只有約18,000名的士司機,基本上無法滿足人們點對點的出行需求。」

劉浩典教授指出,香港政府可以參考新加坡政府的做法,除推出網約司機的發牌制度外,同時可令的士司機與網約司機進行功能上的分野。
當中的做法包括容許的士司機擁有優待,例如可以在街上接客、在的士站停留,以及在機場指定位置等待乘客。
「規管對的士業界及網約車平台都非常重要,完全沒有規管的話,反而會令的士業界萎縮,當Grab進入馬來西亞市場,基本上在多個城市,令的士業界走上絕路。」
新加坡除讓的士業界與網約車平台共存外,甚至令更多網約車平台進入市場,加速業界競爭,提升服務質素,最終令乘客受惠。
「我們應該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各種創新,網約車平台是其中之一,日後我們還會有無人駕駛、低空經濟等,這些都會顛覆我們的生活。」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