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騙 網絡 騙案 資料圖片

網絡騙案氾濫 警司親授防騙全攻略 與電訊商、銀行緊密守門

市場動態

廣告

網絡騙案無處不在,受害人涵蓋不同年齡層,被騙金額數以億元計,情況令人關注。今期請來香港警務處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陳純青分析騙案的最新趨勢,讓讀者掌握全貌,做好思想及行為上的準備。隨著科技發展,網絡騙案變得迅速,令人措手不及,所以市民必須時刻提高警覺,同時善用各方提供的工具,免招損失。相信讀者有這樣的經歷,打開社交媒體,發現不少知名人士專頁的廣告,包括藝人及股評人,吸引人們加入投資群組,以獲得獨家投資心得,其實這些極有可能是騙案。過去三年,網上騙案直線上升,這個情況全球皆然,並不是香港獨有,因為科技先進的地區,科技罪案佔比尤高。
防騙 網絡 騙案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防騙 網絡 騙案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損失金額倍增

根據警務處的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全年的科技罪案,宗數超過34,000宗,較2022年的22,000宗,上升接近50%;至於損失金額達到54億元,飆升近71%。今年上半年,科技罪案總數為16,182宗,較去年同期微升3.5%;涉及的損失金額達26.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三成。香港警務處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陳純青說:「損失金額飆升,因為投資騙案的宗數增加,這類騙案,如果叫人投資十元八塊 ,很難有人相信;反而叫人投資的金額較大,至少10,000元以上,才有人會相信。」

投資騙案主要透過社交媒體進行,例如在社交媒體落廣告,以知名人士分享投資心得作招徠,吸引人們點擊,例如之前有人使用深偽技術假扮特首李家超、Tesla馬斯克或本港富豪李嘉誠,推介必贏的投資計劃;另一種手法是透過WhatsApp直接傳訊息給市民。市民加入群組以後,大家便開始交流投資心得,其中包括一個股評人或大師,表示自己參與相關投資項目很久,並且吹捧自己賺了很多錢;其他角色例如經紀,也會提供一些額外的貼士,令受害人感覺到整件事情很專業。騙徒會建立虛假的投資平台,包括一個網站,這個網站通常不出名;或者推出手機應用程式(App),但是不能在一般平台下載,而是透過手機傳送軟件。市民可以透過這些網站或手機App,查看投資資訊,例如股票或虛擬貨幣的實時報價,雖然看來非常專業,但其實這些功能很容易做到。騙徒會先誘騙市民嘗試一下,然後在短時間內將真金白銀存入市民的戶口,表示投資已開始賺錢,令市民更加有信心,繼續投入金錢。當市民想要提取金錢的時候,騙徒就會用各種藉口推搪,包括需要繳付手續費、罰款,或者系統出現故障,市民開始懷疑之時,他們已逃之夭夭。

防騙 網絡 騙案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騙徒緊貼潮流

「科技罪案的特質主要有二,其一是匿名性,因為香港暫時沒有法例監管,需要實名登記域名或推出手機App;另一個特質是跨地域性,騙徒並不身處香港。」今年最大宗的投資騙案損失達4,200萬元,受害人是一名中年女商人,去年8月在Facebook收到一位自稱投資專家的短訊,誘導她參與投資虛擬資產。在半年間,她分20次向騙徒轉賬合共2,800萬元;另外分開22次,在本地的虛擬資產找換店開設賬戶,然後存入合共1,300萬元。案件仍在調查之中,今年3月拘捕其中一名疑犯。近年金融科技發展急速,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愈來愈普及,人們隨時按幾個鍵,便能夠傳送巨款,令騙徒有機可乘,當他們得手後,「洗錢」亦非常快捷。「金錢往來主要透過銀行,所以我們與銀行合作,在中間做一些介入的工作,盡量減低金錢流走的速度。」根據今年首季的數字顯示,受害人的年齡介乎15至85歲,當中包括不同年齡、教育程度、背景及種族,當中不乏專業人士,例如醫生、教授、測量師、會計師、投資顧問等。數年前科技罪案較多是網戀騙案,受害人主要是中年女性,不過這類騙案,騙徒需要花較長時間,與受害人建立關係,現時已被投資騙案取代。

「受害人的共通點只有一個,就是有錢,有錢就會被騙,這就解釋了為何香港特別多騙案,因為香港人相對較為有錢。」騙徒主要利用人們的弱點,包括貪心、貪方便、投機,以及對身邊人的關心等,同時緊貼潮流,例如近年流行投資虛擬資產。「根據我們多年調查經驗所得,每一個人墮入騙局的原因都不相同,只要有錢就有被騙的機會,所以防騙的宣傳教育工作,需要廣泛地涵蓋不同人士。」另一名中年女士去年在Facebook看見一個本地資深股評人廣告,內容是招募學員,分享投資心得。她被拉入WhatsApp群組,並且被游說在網上投資平台投資股票,她開始投入金錢,但是有一刻對這個平台感到懷疑,於是在防騙視伏App搜尋相關的名字,結果顯示為高危,她最終醒覺被騙,並且報警處理,但是經已損失49萬元。「市民發覺被騙,雖然可以報警,但是調查過程實在充滿困難,所以我們極力進行這方面的宣傳教育,希望市民時刻提高警覺。」

防騙 網絡 騙案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著力提升防騙意識

防騙視伏器集合了各方面的詐騙情報,包括警方的報案資料,這種做法暫時是世界獨有。其他情報還包括來自監管機構,包括金管局、銀行、網絡安全公司等,搜集的可疑電話號碼、電郵、銀行賬戶、網址等。2023年2月,警務處推出防騙視伏App,增加了三個額外功能,包括搜尋功能;來電及連結偵測,協助辨識可疑資訊;公眾舉報平台,集合市民的力量,收集可疑來電及網址等。去年11月,防騙視伏器的資料庫與轉數快平台結合,當市民透過轉數快平台轉錢到可疑的銀行戶口,便會彈出警示。

「今年下半年,我們會將合作擴展至其他轉賬方式,包括銀行櫃位、自動櫃員機及網上銀行過數等。」去年11月,警務處聯同金管局及銀行業界成立一個嶄新的聯合平台,由10間主要銀行派員於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轄下的反詐騙協調中心工作,就詐騙案向警方提供即時協助,包括進行即時的資金攔截。此外,警務處一直與電訊商緊密合作,每天互相交換情報,此外電訊商還會在遠端進行攔截工作,例如騙徒無法撥電話給電訊商的客戶,而客戶也無法瀏覽可疑網址。「警察執法當然重要,但是業界合作亦扮演重要角色,電訊商和銀行是市民接觸騙案的『一頭一尾』,電訊商可以防止市民接觸,銀行就是守尾門。」提升市民的防騙意識是重中之重,政府在線上線下積極宣傳,包括在各種線上渠道落廣告,邀請藝人例如郭富城、鄧紫棋G.E.M.主演廣告;舉行角式活動及嘉年華讓市民參與,在學校舉行講座,灌輸防騙意識。

防騙 網絡 騙案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當遇上素未謀面的網友,或者網上廣告,向你推介一些從沒聽過、但又必賺的投資計劃,這是就要『停一停、諗一諗』。」陳純青說。如果是內幕消息,根本不需要四處分享;回報高到不切實際的投資計劃,根本沒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此外,不要下載一些來歷不明的手機App,建議要在官方網站下載,因為官方應用程式才有一定程度的把關。市民將資產轉入其他戶口的時候務必小心,如果對方是個人賬戶,或者「九唔搭八」的公司,就要小心查證。

至於社交媒體上的專頁,可以留意設立專頁的日期、當中有沒有改名紀錄及管理員身在何處,如果他們投資在香港資產,但是身處巴西、南美洲、非洲等,可以判斷這個專頁是詐騙。通訊軟件的群組,可以翻查群組成員的頭像是否重複;網頁的域名是否「騎呢古怪」。市民如果不幸受騙,報警是必須必然,但是千萬不要與騙徒質詢,因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些騙徒繼續使用三寸不爛之舌,推說警方錯誤標籤,或者銀行系統更新、正在進行審批等,市民稍不留神,容易繼續受騙。此外,市民千萬不要將手機App、過數及通訊紀錄刪除,因為這些情報,可以協助警方打擊詐騙集團。「線上世界的資訊,並不是『眼見為實、耳聽為真』,謹記時刻抱著懷疑的心態,這是思想上的準備;另要有行為上的準備,善用政府、監管機構及業界提供的工具,進行查證的工作。」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