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到財務自由的三大方法 蔡嘉民

達到財務自由的三大方法|蔡嘉民

專欄

廣告

上次專欄分享了到底在香港生活,要多少錢才能達致財務自由。那這次就來探討,有甚麼方法可以賺到財自所需的資金。方法當然有很多,不過歸納後,筆者認為有三點可以參考。

(一)一份高薪有分紅的工作

很多人想財自時,第一項想到的,必定是投資炒賣,甚少會從工作方面想。可惜,簡單數學告訴我們,工作收入異常重要,特別是對於沒有第一桶金的人來說。

很多人只有30萬、50萬元就說想透過投資達到財自,事實上可能性極低。當然,時間夠長是可以的,50萬元本金,每年賺6%,65年後是可以超越2,000萬元的;但假設25歲開始,65年後已是90歲,沒有討論意義。

當資金只有50萬元,假設讀者投資回報與「股神」畢菲特、索羅斯一樣厲害,一年回報有20%,算下來每年只有10萬元,每月8,000元,跟本無可能做到財自。

很多人不明白,沒有第一桶金時,把人工提高是極重要的,而且必須找有分紅的工作,才不會「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

筆者身邊有不少朋友,未過30歲已經每年幾百萬元收入,絕非天荒夜談。

達到財務自由的三大方法 蔡嘉民
(圖片來源:Unsplash@micheile)

(二)創業

打工upside有限,並非所有工作都有無限upside,那創業就是有無限向上空間的選擇了。

雖然,在香港創業的成功率低,十家startup有九家虧錢,但不創業就沒有向上流動機會。

再用簡單數學,假設小明在做一份沒有分紅的工作,發達機率接近零;大明創業,90%不賺錢;10%賺大錢,整個期望值(expected value)也是正的。

讀者或會問,那90%應該是虧掉成本才對,怎樣做到不虧損呢?

一來可以做低成本的生意,例如提供服務而非貨品,那就只有時間成本,而非金錢成本;二來可以找金主或者投資者,而非動用自己積蓄。三來可以做中介生意,即只賺取差價或佣金,那就能大大降低當中涉及的成本。身邊的而且確有不少未到30歲,就從生意達成財自的實例。

重溫蔡嘉民程式交易入門課

(三)炒賣

為甚麼是炒賣而不是投資呢?也是因為時間及本金的因素。投資從定義上是指長線持有資產。

資產可以是股票、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債券、商品及外匯等,奈何平均年回報只有大約幾個%,因此只能讓「本金大」的人財自,只有幾十萬元基本不可能極速向上流。

千萬不要拿那些all in騰訊控股(00700)或 Tesla(美股代號:TSLA)的例子來說,那些例子少之又少,大多都是倖存者偏差下的產物。

數學上,只有炒賣才能突破每年幾%這個物理限制。因為被動投資只是單方向持倉,只能透過價格上升獲利。炒賣才有機會同時捕捉升及跌浪,由相對回報變成絕對回報。

有炒賣的讀者可能會覺得這不可能,因為散戶炒賣十個中有九個輸。但據筆者觀察,那虧損的9個人也不是用正確方法炒賣,十居八九都是聽消息、看新聞及畫圖表,然後人手亂炒。

正確炒賣必須科學化、系統化,以歷史數據嚴格測試能獲利的策略才出手,至少筆者是以此方法達致財自。

希望以上方法能為讀者帶來啟示,加油!

延伸閱讀:情侶買樓困惑「層樓越低越唔值錢」?細單位每高一層,隨時估多20,000蚊!

延伸閱讀:37歲紀律部隊投資損手 再遇婚前最大掙扎:用公務員綠表定住宿舍好?

撰文:蔡嘉民圖片來源:Unsplash@miche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