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匯勢受考驗 港人很快懷念地產霸權|傅允軒
令人費解的是,本港科技股在18日亦有炒作,須知不論《施政報告》推出任何政策,理論上不可能對本港上市的大型科企有任何重大刺激,科技股的炒作,明顯只是借題發揮。
真正受到《施政報告》影響的,只有跟本地業務有直接關係的股份,而這些股份自從踏入21世紀便早已失勢,相關藍籌股在恒生指數的比重,現在只佔很小部分而已。
1997年「股災」的「龍頭」板塊地產分類指數,至今佔恒指的佔比已跌至不足7%,而在指數內的12隻地產股之中,主要收入來自香港的更只有六隻,佔恒指的比重不足4%。
所以筆者真的不明白,港股投資者對《施政報告》的炒作,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地產股正處曲墜式下跌
不過,雖然這六隻股份在恒指的佔比不大,卻仍是地產分類指數中的大多數,所以《施政報告》對地產分類指數的影響十分明顯。早在兩個月前,本欄對地產分類指數作過以下評論 :
地產分類指數在8月1日率先破底,週線圖在過去六年營造了近似「圓頂」的派貨型態,並已呈向下突破,這類走勢接下來經常會進入「曲墜式下跌」的階段 (「拋物線上升」的相反)。
恒指月線圖在經過3月至6月的橫行之後,於7月以「大陰燭」報收,收低於250月線之下,距離本欄目標13,900點愈來愈近。
一如筆者所料,地產分類指數的「曲墜式下跌」走勢愈見成熟,雖然地產分類指數現時佔恒指的比重不大,但卻跟本地經濟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原因是地產指數或多或少,能夠反映本地樓市的趨勢。
市旺的時候,發展商的新盤跟二手樓價互相輝映,形成貨挾貨的輪動;惟當一旦市況逆轉,這種輪動便很有可能以相反方向滾動,從而影響政府地價收入。
聯匯勢受考驗
以2021至2022年度的紀錄計,地價收入佔港府總收入的20.7%,連同跟地產相關的印花稅在內,佔香港政府總收入超過三成,一旦這麼重要的收入來源減少,本質上跟減稅沒有太大分別。
一邊重手加息;一邊重手減稅的後果,看看早前的英國就知道了。香港現在與之的分別,在於重手與輕手而已。
但是,如果情況繼續惡化,「輕手」隨時會被動地演變成「重手」也未可知。
目下港府難以開源,屆時港元將會更為不配擁有跟美元相同的高幣值,但在聯匯綑綁之下,英鎊月前所面臨的暴跌,將會在本港股市與樓市等資產價格中發生,進而影響各行各業,這跟1997年本港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所面對的問題一模一樣,亦是筆者認為今次跌市背後的核心理由,只是問題還未浮面,所以才未有人講而已。
要解決眼前危機只有一條路。有關話題於《經一》Patreon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