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錢先可以唔做?財自公式兩個變數|蔡嘉民
當然,財務自由和退休是兩個狀態,前者指已經不需為金錢擔憂,定義上大多數為被動收入大於所有生活開支;而退休則是指不再工作,決定享受人生。
所以,可以出現財自不退休,或者退休不財自的兩種情況。因此,較精準點的命題應該是何時能財自,而非何時能退休。
在財自公式中,要有兩個變數,一個是開支多少;另一個是被動收入回報能有多少。
先談開支,人人不同,每個人感到快樂的生活水平也不同,有粗茶淡飯就滿足的;亦有天天奢華生活的都不滿足的。所以,這數字只能自行填上。
先以收入中位數作假設吧,即每月開支20,000元左右,年開支即24萬元。
另一變數為被動收入能有多少回報,若以指數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為例,每年約為6%至8%;若以高息債券為例,約為4%至6%;若以美國10年期國債為例,約3%;若以收租為例,約2.5%。
當然,最嚴謹的,可以3%至4%作計算,風險胃納較中性的,可以約assume 5%的年回報。
以24萬元除5%,答案為500萬元。當然,這只是假設一個人,如果要養活另一半,則要1,000萬元;如果要養活一家四口,則要2,000萬元。留意,這個公式中,只以香港收入中位數計算,並沒有假設較寬鬆的開支水平,亦沒有預留緩衝空間,以應付突如其來的開支。
假設生活開支提高一倍,自己一個人財自需要1,000萬元;兩個人財自需要2,000萬元,而兩大兩小家庭財自,則需要4,000萬元。
因此,坊間常說,「一幢樓自住;一幢樓收租應該足夠」是合理的,背後假設兩幢物業加起來總值約2,000萬元。
重溫蔡嘉民程式交易入門課金錢只是工具
當然,人人都想盡早財自,不過,以筆者小小愚見則認為,人必須要想的是,財自後,會做甚麼呢?
大多數人退休有指定年齡,例如60至65歲,因為身體機能限制;相反,財自則無目標或既定年齡,因為財自並非終點。
很多人會說環遊世界、食好西、住洋樓養番狗等。奈何,從科學角度看,人的感觀敏感度是會下降的,須不斷找新的刺激,來達致同一滿足感,所以那怕讀者環遊世界、食好西、住靚樓,終有一天會感到厭倦或者無感。
所以,財自實際上並不如大眾想像般美好,人還是需要找真正喜愛、有意義的事情做,才會得到真正的滿足。
不過,講到尾,錢也是極重要的,沒錢萬萬不能;但必須認清,錢只是工具,只是中轉物,去讓讀者拿到入場券,去做真正想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