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全球化 供應鏈

主動應對「去全球化」 扭轉供應鏈劣勢 | 符致華

專欄

廣告

上期筆者談到,面對地緣政治局勢日趨緊張及去全球化等挑戰,近年國際供應鏈一直處於中斷的艱難局面,並使企業盈利備受壓力。然而一些具前瞻性的公司,卻有望借助創新科技或改革經營模式來扭轉劣勢,甚至享受到長線的增長潛力,取得更多市場份額。
去全球化 供應鏈
(圖片來源:unsplash@Kyle Glenn)

數據收集成為重要任務

最近環球供應鏈持續不穩定,使得各大企業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並不是那麼熟識其供應鏈的每一階段。根據研究顧問公司麥肯錫於2021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成功應對疫情大流行的公司,不少都擁有先進的分析能力,因而較能抵禦供應鏈錯配和經濟衰退等問題。

在這個數碼化及資訊爆炸的年代,每一家公司都渴望了解市場上出現的各種錯綜複雜的訊息,對數據中心的需求由是大增。對於投資者而言,投資於數據中心或有望帶來長期增長動力。

「及時交貨」模式不及時宜

但除了採用嶄新技術之外,投資者也要注意企業有沒有能力對其供應鏈作出更靈活的管理,以應對近期及未來的挑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固然是近月全球供應鏈中斷的直接元兇,但其實去全球化的情況早就有跡可尋,包括英國脫歐、中美關係出現重大改變等,這些事件均使到過去數十年來行之有效的供應鏈模式遭到破壞。

有見及此,一些汽車製造商正在淘汰一直沿用的「及時交貨」(just‑in‑time)模式,改為用「以防萬一」(just‑in‑case)模式,寧願於平日累積更多庫存。也有公司以「近岸生產」來分散供應,即是把製造業務遷移至更接近客戶需求的位置,舉例說,把美國消費者所需的貨品移至美洲生產、把中國消費者所需的貨品則移至中國生產,以防突發事件發生時供應鏈會措手不及。這種「近岸生產」的模式或將刺激市場對地方倉庫的需求。

在短期內,去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不少國家都在減少對海外關鍵零部件的依賴。在今年8月份,美國國會更通過了一項新法案,為美國本土的半導體生產和研究提供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補貼。此外,歐盟和其他國家也宣布了類似的計劃,以積極發展自家的晶片製造產業。這些措施最終有助於緩解全球晶片短缺的問題,使汽車和其他產品的供應回復正常。

總括而言,面對這個新時代,投資者在部署投資組合時應從更高的層面思考供應鏈問題,例如短期內供應鏈中斷會對其投資的公司及國家帶來甚麼影響,以及製造業和物流業的結構性轉變,會為他們帶來甚麼長期投資機會。

撰文:符致華(安聯投資大中華基金業務董事)

延伸閱讀:連登仔搣唔甩「窮人DNA」 14個草根特徵自覺好羞家:搭的士會望實咪錶

延伸閱讀:十優「譚仔小姐」誕生!譚仔月薪2萬請人兼出道:操流利「譚仔話」優先

撰文:符致華圖片來源:unsplash@Kyle Gle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