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醫療合作 各展所長各取所需|灣區佈局
深港跨境醫療互惠互利
隨著大灣區居民健康意識提升,以及越來越多香港居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謀求發展,灣區內地提升醫療水平的需求與日俱增,凸顯出內地患者面對醫療資源不夠豐富的問題。香港所具有的高水平醫療服務和扎實的醫療網絡正是灣區內地所需。另一方面,香港雖具有雄厚的藥物研發科研基礎、醫學科研實力和人才,但是生產製造能力不足及市場規模較小,導致優質的醫療科研成果難以轉化落地;灣區內地完善的醫療醫藥產業鏈和廣闊的醫藥消費市場,恰恰為香港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理想空間。
作為大灣區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深圳和香港於醫療發展中的差異性以及稟賦的不同,可以為推動兩地醫療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提供天然土壤。深港之間的互補,既有助於香港醫療科研成果產業化,也有助於深圳乃至大灣區其他城市獲得優質醫療資源。近年來國家政策支持和鼓勵深港醫療協同發展,深港跨境醫療合作已成為大灣區一項具有鮮明特色的舉措。
《施政報告》促進跨境醫療
近年,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激勵下,深港跨境醫療合作在新藥引進、內地辦醫、人才流通、內地就醫四個領域已具一定基礎。而早前發布的香港《施政報告》相關醫療新政,則有望在這些基礎上深化發展。
例如2021年試點的「港澳藥械通」,解決內地患者無法及時使用國外先進藥物的痛點。值得注意是,最新《施政報告》提出建立香港「第一層審批」藥物註冊機構,即本港自行審批新藥,並為新藥註冊制度設立「1+」機制,即僅需一個參考藥物監管機構許可,便可在港有條件註冊使用藥物,相關措施不單有望做到「好藥港用」,配合「港澳藥械通」政策,意味日後更多「好藥」也能「灣區用」。
除了用藥,今年9月由深圳市衞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編制的《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2021版)》發布,是全國首個經國際認證的醫院評審標準,
日後香港或境外人士就可以在內地獲認證醫院就醫時使用國際商業保險。香港特區政府已表示支持研究中心在香港成立辦事處,並會協助將認證標準走向國際,提升大灣區整體醫療水平。此外,香港特區政府擬明年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至大灣區內5間合適的醫療機構,並提出採購內地醫療服務,初步考慮磁力共振及牙科,讓香港病人到內地求診,這些舉措均有助深港在基層醫療服務上的資源共享和協作。
數字化發展對推進跨境醫療具有意義,深港對這方面也非常注重,其中有關電子病歷的跨境互通便十分重要。目前電子病歷只實現局部互通,例如一些兩地均有業務的港資私營醫療機構,其患病病歷可以內部跨境互通。令人欣喜是,深港對實現兩地電子病歷系統的全面對接有共識,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早前便表示,只待與內地跨境數據流通的障礙打通,便會盡快推動實行跨境電子病歷互通。
星洲創新模式值得參考
雖然深港兩地的跨境醫療已在較多領域拓展,但目前仍面臨一些常態化發展的挑戰,例如如何激勵香港名醫赴深圳學術交流和問診;深圳如何利用香港在醫療管理培訓上的經驗來豐富本地醫院人才培養和規劃。就此,《六通十一城聚光燈——深港融合白皮書》提出應該借鑒國際經驗,例如參考新加坡衛生部、國立健保集團和陳篤深醫院共同投資開發的HealthCity Novena項目,將醫生從醫學院到醫院或研究院的整個職業發展規劃統一建立在同一環境中,有利於醫療人才之間的學術交流合作,也吸引醫學人才到新加坡發展。新加坡的案例可以幫助深圳思考如何借助香港的資源和創新結合,吸引本地和香港醫學人才在深圳扎根。
跨境醫療合作在大灣區的重點發展領域中佔據重要地位,相信隨著深港醫療合作的成功實踐,能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和參考,為人民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貢獻。
《六通十一城聚光燈——深港融合白皮書》深入探討大灣區9+2城市間的融合發展現狀、機遇及挑戰,由安永與鳳凰衛視聯合推出。今年《白皮書》率先聚焦兩大核心城市深圳及香港的表現和發展,集中金融、科技與數據、醫療、基建、人才和ESG(六通)六大領域,結合安永「六通十一城」服務經驗,探討如何通過推進「六通」發展,深化大灣區的互通融合。
作者
胡嘉麗 Cary Wu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香港審計服務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主管
胡嘉麗擁有超過 20 年的專業經驗,涉及製藥、醫療保健、臨床連鎖和醫療設備等多個行業,具有很強的審計和諮詢能力。
馮幸致 Susanna Feng
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華南區審計服務合夥人
專精于生物醫藥行業客戶,擁有近20年專業經驗,對企業上市、年度審計,發債融資、增發募集、重大收購等方面具有豐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