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有利吸納人才 達致共融雙贏

大灣區有利吸納人才 達致共融雙贏

大灣區

廣告

隨著第五波疫情放緩,政府加緊經濟復甦步伐,除經貿發展外,同時大推大灣區創業,對於計劃到大灣區一展拳腳的香港企業,最關心的毋疑是大灣區未來發展及如何在其中找尋機遇。和富塑化集團主席、和富社會企業會長及和富慈善基金主席李宗德博士,是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並獲多項政府委任公職,他認為香港企業除發展之外,應吸納大灣區的豐厚資源,達至雙贏。

面對政府現時熱推大灣區創業,李宗德博士認為任何港企在大灣區皆有競爭力,亦有利發展,因為大灣區市場比香港大、地域資源亦比較豐腴,企業發揮的空間相對較多。

同時,企業需要人才協助發展,除了本港人才外,在大灣區可以吸納更多內地人才,讓企業能夠獲得多元人才支援。

對於港企來說,在大灣區面對最大的困難,必定是需要新思維去開拓業務,多元人才有助發揮協同效應。

李宗德博士說:「以本人的企業而言,相對香港這個固有的市場,其他地方必定提供相對較多的新機遇,大灣區尤其適合,因為距離與香港較近;加上語言溝通相對容易,文化亦較接近。所以大灣區某程度上對於香港企業較為友善及值得推薦發展。」

大灣區有利吸納人才 達致共融雙贏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先做市場分析

無論是大企業或者中小企,面對新市場,無論甚麼地方都會有相應的困難,李宗德博士認為企業應以「機會」取代他們眼中的「困難」,因有危必有機。

無論是已經或將會到大灣區發展的企業,必須以堅毅不屈的正向思想,逆難而上,但他亦呼籲有計劃到大灣區發展的港企,在行動前應多做市場分析,要有好的策略,這樣就有可能在大灣區獲得相對豐碩的回報。

回顧以往,李宗德博士笑指當年到內地做生意,當地經濟發展非常有限,就算是運輸交通,花了很多時間都搞不懂。

現在則截然不同,內地甚至擁有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好的鐵路網絡,社會發展一日千里,這個發展速度連香港亦始料不及。

「現時大灣區的配套資源齊備,反映出內地經濟發展成熟,絕對可以讓港企到該地持續發展。」

大灣區有利吸納人才 達致共融雙贏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人才孵化地

李宗德博士指出,大灣區將是中、港、澳的運輸樞紐,除了大家熟悉的科創聚集地之外,前海亦將是文化集中地,成為一個揉合三地多元文化的特別地域,港企必須好好善用這個特殊的地域優勢。

除以上兩點外,李宗德博士提出一個政府比較少提及的大灣區發展重點⸺「教育區」,香港現時共設有九大院校,這些院校各具特色。

據悉日後大灣區將發展成為國際企業的培育地,在這三地融合的區域,培育具國際視野的企業人才,造福大灣區的企業,為該企業提供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對於教育,李宗德博士有感而發,因為近年來,香港及世界各地,皆存在社會矛盾,為了淡化這些矛盾,除為企業提供基本的發展保障外,還要培育共同的正向價值觀。

「我經常向特區政府提及,希望社會有更多有責任的持份者,少一些既得利益者,這樣既有利營商,民生亦必定有所提升。」

負責任的企業

今年,澳門利氏學社及和富社會企業共同主辦「狄恆責任型企業獎」,是次獎項吸引了香港、澳門至大灣區各界中小企業、商會、協會和機構嘉賓參與,為三地的企業提供不同的支援、教育,推動「對社會有責任」的企業文化。

獎項的宗旨,是希望向商界推廣正面訊息,企業除了營商之外,同時建立起尊重、關愛別人和社會的國際性價值。

李宗德博士透過狄恆責任型企業獎,鼓勵企業關愛社會,提醒香港政府警醒眾多的持份者,應成為更有責任的持份者,而非自私的既得利益者,相信這個價值觀既能符合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利益,亦能配合國情,期望獎項令各界反思,能形成一股正向的凝聚力。

「『狄恆責任型企業獎』為企業提供機會,當企業面對新市場的挑戰,能夠達致正向關懷教育的機會,同時讓不同的人擴闊視野,年輕一代開拓地域界限。面對改變並非容易,但機會要自己爭取和奮鬥,希望企業可以多走一步,拓闊眼界,世界自然更大。」李宗德博士說。

大灣區有利吸納人才 達致共融雙贏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狄恆責任型企業獎

澳門利氏學社及和富社會企業共同主辦狄恆責任型企業獎,以紀念狄恆博士 Dr. Alfred Deignan(1927-2018)一生對社會的貢獻。

報名日期:即日至8月31日

報名資格:僱員少於100人的港澳中小型企業均可申請參加,費用全免。

網址:www.deignanaward.org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