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滿載便便挪亞方舟 腸道微生態之父陳家亮
中大醫學院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腸胃科專科醫生.科學家陳家亮教授,生命中不能沒有咖啡。「教授,你而家重係每日飲三杯咖啡,撐足18個鐘?」我問。「而家唔止!年紀大,三杯只夠頂一個上晝。」他說。
今年2月卸任中大醫學院院長的陳教授,在任的過去11年間,教學、行醫、科研平衡時空地進行。我心想,每日要肩負起三大人生主軸,各佔一杯咖啡也很合理,現在的咖啡分布已不同吧,怎料一身Smart Casual、永遠優雅帥氣的他笑著回答:「每個人生階段都有自己追求嘅嘢,現階段我有好多創科工作,要用腦筋。當有嘢諗唔通或發覺要唞一唞,我就要飲咖啡嚟撐住自己,最高紀錄一日六、七杯。」對他來說,咖啡不會加速心跳,亦少有提神作用,它是一個藉口:「有時要靈感、要唞唞氣、要換換環境,或者同人哋傾傾下諗法唔同,要避免不必要衝突時,咦,不如大家飲番杯咖啡先!」
走過黃金11年,陳教授卓越的科研成就,帶領中大醫學院各科研團隊獲得國際重視,成績斐然,他的致勝心法是甚麼?
黑馬變傳奇
「回顧最初接任院長時,我絕對被視為黑馬,點解?一,我出身基層;二,我唔係乜嘢家族嘅後人、無任何政府或有錢人脈絡;三,無任何管理經驗。三無之下,我憑乜嘢去做院長,然後畀到人信心?唔好忘記我嘅『學習對手』,係老店香港大學,一個享譽盛名嘅地方,但我學到乜嘢叫Leadership。好多時有錯覺真正嘅領袖,係一個好巴閉、好了不起、個人能力超高、國際聲望及身分地位好特別嘅人,咁多年嚟我眼見嘅剛好相反,愈係呢一類人,愈做唔到一個好Leader,因為佢自己本身好叻,跟佢嘅人要做出同樣水平好難。佢不斷揪鞭,下屬就要不停跑數,好慘好慘。佢亦唔會有同理心,『我唔使瞓,點解你要瞓?我可以做到咁咁咁,點解你做唔到呀?』我見過太多呢啲例子。我自己最叻係乜?就係我唔係好叻,好處係唔會夜郎自大。我會好虛心、好願意去招攬叻人。」
陳教授強調如果覺得自己很叻,便不會有真正聰明的人願意效勞,要給叻人一展所長的機會,做領導的不要搶去下屬Credit,人家才會仆心仆命替你和你的機構賣力。
「好多企業領袖做唔到,好多都忌才。」我是目擊者。
「自己唔係好叻,咪唔會忌才囉!」陳教授打趣說。
「叻唔代表有信心,如果遇上無信心嘅下屬,你會點樣去激發佢哋?」我問。
「一個架構入面一定有好多種人,有啲好叻、主動性好強,亦有鍾意跟大隊做事,比較沉默嘅大多數,重有一啲慣咗躺平,再差啲嗰種係你講乜,佢都同你講反話。任何一個領導都好,無可能被所有人認同,喺現實環境下,如果你能夠打動到熱心工作嗰班人,佢哋能夠同你心願一致,就會形成感染力,慢慢咁感染開去,最緊要點樣去營造團隊精神,就算我離隊都已經唔重要,因為呢個團隊建立咗核心價值同氛圍,就會繼續自動波,或者下面啲人做得會比你更加更加好。」
卸任中大醫學院院長的陳教授,對昔日團隊信心十足, 因為一個個梯隊已經成功建立。他深信現時接班的,甚至第二、第三梯隊,都定必一代比一代厲害。
腸道微「心態」
陳教授一直堅持行醫,同時致力科研工作。他的初創企業非常成功,數年間強力提升了香港人對腸道微生態的關注。筆者的腸胃狀態素來偏差,注重健康的朋友們,紛紛為筆者推介同一品牌的益生菌,他們和該產品零關係、非代言,均是真金白銀正價購買,然後健康得到了改善的真實用家,當中包括「鬼王」潘紹聰。一聽到「鬼王」的名字,陳教授立即嘩了一聲!沒錯,個案好鬼健康。
對於初創的大成功,陳教授立即和筆者分享其心路歷程與信念:「我同拍檔黃秀娟教授當日一齊做呢件事,並無諗過要做益生菌,更加無諗過要發達,要發達最好走去炒股票,先炒美股然後炒港股啦,係咪?我哋抱住同一信念及初心,作為一個腸胃科專家,做咗腸道微生物研究十幾年,自己深信呢樣嘢係得嘅。我成日話好醜命生成,我哋人只得兩部分,一部分佔大約一成,就係我哋嘅遺傳基因,無得改;另外九成就係腸道入面微生物嘅基因,如果有機會改變呢九成,就能夠改變我哋將來嘅健康、改變我哋嘅命運。點解我特別信?因為我條命生得唔係幾好,能夠改變嗰九成,自己或將來下一代就會更好。」
機會果然只留給懂得把握的人,陳教授的初創起步時,主打項目原來不是益生菌,而是腸道細菌移植,偏偏在那時候殺出了新冠疫情,當時有很多初步研究發現,腸道內的細菌,跟免疫力及抵抗力息息相關,湊巧陳教授的團隊,就是全世界第一個證明到腸道細菌能影響免疫力、對付新冠、控制新冠疫苖反應的團隊,
「所以睇番轉頭,你唔知機會幾時嚟,嚟到時你有無好好準備自己,同埋更重要就係個初心,你成日想發達,想發達你就會失敗!」他說。
從小「菌」綁健康
苦受胃氣困擾的我,每天都吃「好菌」來改善健康,但原來世界上最少還有200多種菌,已經被陳教授的團隊發現了。到底筆者和同路人們,何時才能把這些新發現吃進肚?他表示未來要做的研究很漫長,甚至我們這一代人也未必能夠完成。
「連監管機構都認可嘅話,需要好長時間、好多投資。我想見到嘅係,改善腸道微生態唔單止侷限喺令排洩好啲、消化好啲,而係改善非傳染疾病,包括肥胖、糖尿、膽固醇等。我而家專注於改善情緒方面,重有老年退化嘅問題。腸道細菌係我哋第二個大腦,好多情緒問題,係因為腸道菌製造咗神經傳遞質(Neurotransmitter)上大腦,而影響我哋嘅認知及情緒。未來日子有兩大工作範疇,一個係Turn bugs into drugs,將細菌變成藥品。益生菌現時未被歸納為藥物,縱使我做咗好多研究出嚟,都已經去到藥用級別嘅價值,但未得到監管批准,全部都唔可以寫喺說明書上面。第二就係搵到我哋腸道入面微生物嘅生物標記(Biomarkers),及早幫我哋去診斷同預防問題。我希望嚟緊呢幾年能夠幫到小朋友、細至一歲,去預測、診斷佢哋有無自閉症。如果我成功嘅話,會幫到好多小朋友同父母。」
自閉症現時只能靠臨床測試評估,輪候時間又長。小朋友若去到五、六歲才被評定患病,確實已很遲。陳教授說:「早幾個月前,我哋喺一分頂尖國際刊物發表研究,我哋有一個Panel,裏面包括30種以上嘅生物樣本標記。我哋驗小朋友嘅便便,精準度已經去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希望可以通過國家藥監局、以及獲得美國FDA認證,唔單止香港,希望可以喺全世界推出。」
他強調這是一件很重要、很值得做的事:「唔需要抽血、唔需要做其他入侵性嘅嘢,一個小小嘅便便,就可以輔助到臨床心理學家、兒科同精神科醫生及早作出診斷。」
便便挪亞方舟
他以抑鬱病的研究作為例子,表示已證實同樣是抑鬱症的病人、同樣吃血清素藥物,但改善了腸道微生態的那些患者,治療成效絕對比沒有改善的人士好。
此外,現時亦有好幾種癌病以標靶藥物來治療,也有很多證據顯示,原來患者改善了腸道微生態失衡後,原先對抗癌藥物無效的一群,竟由無效變回有效。教授認為未來日子,腸道微生態很大有機會超越我們人體基因方面的研究。
「教授,我哋香港人嘅腸道算唔算差?」我問。
「其實逢係城市人都差!」他很直接:「如果我哋同一啲西方國家比較會好啲嘅,因為我哋少好多漢堡包、少好多牛肉、薯條咁。我哋團隊去過昆明等山區收集便便,比較之下,山區人同香港人完全係兩回事,佢哋腸道嘅細菌唔單止健康好多,重多咗好多菌係我哋無嘅,完全無。我哋未來日子要做啲乜嘢?第一,我哋梗係要做好自己本分,注重生活飲食習慣啦;第二,我曾經講過嘅『便便挪亞方舟』,因為生活城市化,上幾代人體內有嘅好菌、有益嘅菌慢慢慢慢消失,新冠之後消失得更加嚴重,因為我哋更加注重個人衞生,不停洗手、不停消毒。已經有數據顯示,COVID年代出生嘅小朋友,腸道無咗好多好重要嘅益菌,我預計可能再過十年,呢班小朋友長大後會多好多病,例如過敏引致嘅疾病、一型糖尿病等。」
教授因而有「便便挪亞方舟」的概念,以此來保存即將消失的好菌,「儲起便便嚟提煉,或者將來可放入自己或有需要嘅人裏面,概念有啲似臍帶血。」
心態健康日日健康
陳教授卸任院長後,工作的編排依舊密集,近日還多了一個香港電台節目主持的身分,Work-Life balance未見出現,
「大學好好嘅,畀咗18個月嘅『康復治療期』我,一般嚟講,大部分人在任期間都會放低科研,於是脫晒節,所以卸任後會畀時間你『做康復』,等你可以銜接番個世界。好多人會去外國嘅大專院校,跟一段時間學番啲嘢,但我好幸運,做院長時嗰11年無停過科研及行醫,所以喺銜接上都OK嘅。到咗而家,啲人話陳教授,你得閒囉喎,不如幫我做呢樣、嗰樣,我應承下應承下,發覺好似重多嘢做過以前咁,其實我都有啲後悔!」
我問:「你最擔心香港人嘅健康問題係乜嘢?」
他說:「我擔心香港人精神健康,精神健康嘅意思,唔係驚香港人神經錯亂揸住把刀,唔係嗰啲,而係我哋嘅心態、心境。過往日子尤其呢五年,香港人經歷咗好多,有社會事件,重有一個好嚴峻嘅疫情。疫情打亂晒我哋嘅生活節奏,生活環境、文化等,再加埋地緣政治問題,我哋香港人每日都要面對好多不明朗因素,我哋可唔可能抱住好健康嘅心態迎難而上呢?我擔心嘅!過去幾十年我哋過咗好多好好嘅日子,好日子甚至乎寵壞咗我哋香港人,醫療服務又好、每一樣嘢都好,我哋都批評得好嚴重。我去到外國唔同地方、去到好多先進國家,同香港相比,其實我哋真係好幸福㗎,無嘢係完美。個心態係為咗我哋有嘅嘢而去感恩,定係為我哋唔足夠嘅嘢而埋怨、怪責?定係為我哋唔夠嘅嘢而去努力?希望我哋香港人有正面心態,係會幫到我哋腸道微生態㗎!」
陳家亮教授
中大醫學院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腸胃科專科醫生.科學家。
陳小芝
東方新地總經理/主編
資深傳媒工作者,先後出任電子媒體及報章平台主管、總監、節目策劃、編採製作及培訓導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