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 call

The Tech Call 逃避AI沒有用

商業

廣告

底部附有《The Tech Call》下載連結

自 2023 年 ChatGPT 問世以來,生成式AI迅速滲透各大產業,從內容生成、客服、程式開發到金融分析,AI技術已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實。

根據印度商業銀行(BI)近期發布的報告,受訪的資訊與技術長預計,銀行業將在未來幾年內裁減平均3%的員工,其中後台、中台與營運部門首當其衝,客服職位也將逐步被機器人取代。

然而,AI並不只是帶來裁員潮,而是加速了產業轉型,讓企業從傳統勞動密集型模式邁向更智能化、高附加值的發展方向。BI高級分析師Tomasz Noetzel強調,AI不會完全取代這些職位,而是促使勞動力轉型。

對勞動市場的雙重效應

花旗銀行早在6月的報告中表示,銀行業中約有54%的工作具有高度自動化潛力,比其他行業更容易受到AI影響。這意味著,大量重複性、規則明確的工作將逐步由AI接管,例如:後台作業、客服支援和財務分析。

然而,許多業界專家認為,AI並非要「消滅」工作,而是讓職位發生轉變。摩根大通的AI負責人Teresa Heitsenrether指出,該銀行採用生成式AI之後,實際上增加了就業機會,因為企業需要更多具備AI操作能力的人才,以管理和優化這些技術。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最新研究《生成式AI與就業》指出,AI對勞動市場的影響並非單純的「取代」,而是更複雜的「轉型」——自動化(Automation)與增強(Augmentation)的雙重效應。

報告顯示,全球僅5.5%的高收入國家就業可能被AI自動化,但高達13.4%的工作將因AI輔助而提升效率。換言之,AI不是「搶飯碗的敵人」,而是「重新定義飯碗形狀的工具」。

AI的主要影響是「拆解工作流程」,它可以幫助人類更快完成草稿與初步分析,但仍需專業人士進行決策與修正。也就是說,未來金融業的關鍵不在於「避免AI」,而是「如何與AI協作」,提升個人與企業的競爭力。

重新分配職能

ILO研究指出,文職任務中有24%具「高度自動化潛力」,例如數據輸入、文件整理、客戶服務等重複性工作。以銀行櫃員為例,GPT-4已能處理80%的例行查詢,但涉及複雜理財建議或危機處理的任務仍須人類介入。這意味著,AI不會消滅職位,而是重新分配任務—企業可將省下的時間投入高價值工作(如客戶關係深化),員工則需從「操作者」轉型為「決策者」。

此外,根據《CNBC》報道,世界經濟論壇(WEF)早在2020年預測,AI到2025年底可能會取代約8500萬個工作機會,但同時也將創造9700萬個新職缺,意味著AI產業將持續成為勞動市場的成長動能。這表明,AI的影響並非單向的破壞,而是伴隨著新的機會與挑戰。

為企業帶來前所未有增長

AI除了對員工來說是新機遇,對企業而言同是。以銀行業為例,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之一摩根大通已廣泛應用AI於交易風險評估、智能投資顧問、客戶行為分析等領域,大幅提升業務效率與市場競爭力。這種轉型不單讓企業在市場中佔據優勢,也為員工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BI的研究報告指出,AI將為銀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盈利增長:到2027年,AI將推動銀行業的稅前利潤成長12%至17%,帶來1,800億美元的額外利潤。另外,80%的銀行高層認為,未來3-5年內,生成式AI將使生產力與收入至少提升5%。這些數據顯示,AI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經濟增長的引擎。

總括而言,AI的普及正在重塑勞動市場的格局。未來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主動擁抱 AI 變革,而不是被動等待被取代。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唯有適應技術潮流,積極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這場 AI 革命中立於不敗之地。

第一期《The Tech Call》,我們分別訪問了SAMSUNG、HSBC和ESQUEL GROUP等企業,分享企業利用AI的故事。更有幸請到Google、Microsoft、數碼港和Preface的行業領袖揮筆,為讀者分享他們對AI的想法。

下載《The Tech Cal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