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新興科技

科技界少林寺聚會 回味IBM輝煌時刻

商業

廣告

筆者在剛過去的週末,參加了IBM香港上世紀80、90年代入職同事的大型聚會,約有200人參加。筆者參與過不少晚餐聚會,大家通常都是比較文靜地安坐一整晚,只與同枱其他人聊天,很少像這晚般,幾乎所有人都站起來走動全場,與不同舊同事聚舊,證明IBM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

很多人說IBM是科技界的少林寺。當年大家都以在IBM工作為榮。IBM成功聘用的精英會先接受約大半年的培訓,包括到新加坡、美國等地參加不同的培訓計劃,那時候我們可說是人強馬壯,每期新人中,都至少有十多人來自香港。筆者的IBM職涯長達15年,先由美國三藩市IBM開始,再回到香港,然後主動申請到內地發展,先後派駐廣州三年、北京兩年。繼而到東京工作三年,又再返回內地,在上海IBM工作三年,之後因另有發展機會,才離開了這個大家庭。

IT界少林寺

IBM是一個人人願意守望相助的團隊,有些IBM朋友即使很多年沒見,當有事要幫忙的話,總是兩肋插刀,義不容辭地伸手相助。上週末的聚會星光熠熠,所以說IBM是IT界的少林寺完全沒錯,基本上,業界大部分IT領袖都有些IBM背景,而這幫人通常也成為好友。不少IBM員工對公司有很大的歸屬感,由畢業一直做到退休,然而近年因為裁員關係,已經不多人能從一而終了。

70、80年代是IBM最輝煌日子,幾乎雄霸了整個電腦市場,可惜規模太大,反而錯失了發展個人電腦市場的黃金機會,造就了微軟和蘋果公司的速迅冒起。及後聘請到曾效力Nabisco和美國運通的總裁Lou Gerstner過檔,令IBM重現光彩。

曾錯過新興科技商機

令人婉惜的是,之後數任總裁忽略創新的重要性,白白錯過了捕捉雲計算、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商機。說IBM是大家庭,很多人或會覺得是客套說話,但我們真的當同事做兄弟姊妹。現時年輕人畢業後出來工作,同期的實習生或培訓生,基本上只有一、兩個,較難在工作上覓到知心朋友。當年在IBM香港工作,則不論上班、下班,圍繞在生活圈子的都是同一班人。大家加班後仍有精神去打牌、唱歌、吃宵夜,週末也會相約在一起。筆者人生中有好幾個知心好友,都是在IBM工作時認識,太太也是在這個大家庭裏面找到,所以絕對應該感恩。

撰文:葉成輝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