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W教練模式4步驟 助有效達成目標(上)
這套模式的核心理念很簡單:透過系統化的提問和思考,幫助個人或團隊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Whitmore在《Coaching for Performance》一書中強調,GROW模式的核心,在於讓教練和受教者共同探索目標、現狀、選項和行動意願,從而實現自我成長。
GROW模式的四步架構——目標(Goal)、現況(Reality)、選項(Options)及意願(Will)。
以上看似簡單,但每一個步驟都蘊含深層的心理學原理。
例如,目標設定不僅是明確方向,更是一種自我承諾和自我激勵的行為;現況分析則需要受教者面對現實,釐清問題的本質;選項探索激發創造性思維,打破思維定式。
而意願建立則是將想法轉化為行動的關鍵。這種結構化的對話方式,正是GROW模式的魅力所在。
設定目標起點
(一)目標(Goal)設定的關鍵:目標設定是GROW模式的起點,也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Whitmore指出目標的設定必須是SMART:具體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實現的(Achievable)、相關的(Relevant)和有時限的(Time-bound)。
但除了這些技術性要求外,目標設定的核心其實是心理動機。一個好的目標不僅要明確,還要能激發內在動力。
例如有一位受教者在教練的引導下,從「我想在工作中表現更好」這樣的模糊目標,逐步轉化為「我想在未來三個月內,提高我的銷售業績10%,並完成兩次專業培訓」。
這樣的目標不僅具體,還能讓受教者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做甚麼,同時也為後續的現況分析和選項探索,提供了清晰的基礎。
要求受教者面對現實
(二)現況(Reality)分析的技巧:現況分析是GROW模式的第二步,也是很多人覺得最具挑戰性的一步。
為甚麼?因為這一步要求受教者面對現實,而面對現實,往往意味著承認自己當前的困境或不足。
在現況分析中,教練的角色,是引導受教者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
例如,倘若受教者的目標是「提高工作效率」,那麼現況分析,可能會包括以下提問:「你當前的工作流程是怎樣的?」、「哪些部分讓你覺得效率低下?」、「你已經嘗試過哪些方法來改善呢?」
這些問題,不僅幫助受教者釐清現狀,還能讓他們看到潛在的改進空間。
(三)選項(Options)發掘的可能性:選項探索是GROW模式中最具創造性的一步。
這一步的重點是打破思維框架,鼓勵受教者跳出舒適區,尋找新的可能性。
例如,在幫助一位受教者提升團隊合作能力時,教練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有無限的資源,你會如何改進團隊的合作?」、「你曾經見過哪些團隊合作的成功案例?你覺得哪些方法可以借鑒?」
這些問題不僅激發了受教者的創造性思維,也讓他們看到,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如此多元化。
(四)意願(Will)建立的承諾:意願建立是GROW模式的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無論前面的步驟多麼精彩,如果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一切也只是紙上談兵。意願建立的核心在於承諾:受教者必須明確自己要做甚麼、何時做、如何做,並為自己的行動負責。
例如,在幫助受教者制定行動計劃時,教練可能會引導他們回答以下問題:「你最有可能採取哪個選項?」、「你會在甚麼時間開始?」、「你覺得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障礙?你會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不僅讓受教者的計劃更具體,也能增加他們的行動力。
優勢與局限性分析
GROW模式的優勢,在於其結構化的框架和易於操作的特性。它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徑,幫助受教者從問題走向解決方案,從想法走向行動;同時,它的靈活性也讓教練可以根據受教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然而,GROW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它的步驟雖然清晰,但在實際應用中,教練需要具備高度的同理心和反應能力,才能引導受教者深入思考。
此外,GROW模式更適合解決具體問題,對於一些更複雜的情感或心理議題,可能需要結合其他方法來處理。
GROW教練模式實際應用案例分析:提升工作效率、改善人際關係。
讓我們來看一個實際案例。某位客戶經理在日常工作中感到效率低下,與同事的溝通也存在問題。
透過GROW模式的引導,他首先設定了明確的目標:「未來兩個月內,提高工作效率20%,並改善與三位同事的溝通關係。」
在現況分析中,他發現自己常常因為缺乏時間管理技巧而感到壓力,同時也因為不擅長表達意見而影響了溝通。
在選項探索中,他提出了多種可能性,例如參加時間管理培訓、與同事進行一對一溝通、定期反思自己的表現等。
最後,他在意願建立階段制定了一個具體的行動計劃:每週至少與一位同事進行一次深入對話,並每天花10分鐘反思當天的工作表現。
三個月後,他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成功改善了與同事的關係。
下期再續談,GROW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及改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