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餐飲業跟港深兩地商場 業務優次考慮的關系︳洞見全球
此消彼長的港深零售餐飲業情況
疫後港深通關已有一年多,北上「熱潮論」和本土「不逮論」眾說紛紜,不過深圳市政府持續公佈的港人消費總額、港府持續公佈的出入境過關人次和零售數字明顯下跌已說明情況。
香港的混合式零售餐飲版圖
香港是由六、七十年前單棟樓地面商舖發展到現時天橋連接小區商場基座配上多座住宅,本地7間地產商持有的商場樓面已佔全港商舖樓面約30%,筆者早前文章提過:「香港是一個既有只收現金保守經營也有每日開店幾小時考驗眼光膽色的自由經濟體」,而且零售餐飲業的「僱員平均行業增值」持續負增長,以及從業員人數處於下跌趨勢,所以除了政府的「日夜繽紛」策略外,改善商場零售餐飲體驗其實是最有效率改善本土居民及訪港旅客對香港零售體驗及消費意慾的,當然要做到「日夜成市」還需齊心合力。
商場業務與創意及科技
記得二十年前所屬公司於毗連觀塘道的工業地皮進行換地,重建成提出「日夜經營」的商場,於當時一般商場於晚飯後逐步關門的經營模式來說是敢於改變常規,啟發同行的。適逢當年跟公司主席有一午餐聚會,便伺機提出為這個日夜經營進一步創造不同體驗,例如:於商場設立一個「夜行動物」的迷你樂園;引入當時外地最新發明的動態感應互動投影裝置,配合定期更換聲影作娛樂資訊體驗;為招租提出活動裝置令某些店舖可適時「變身」照顧早晚不同客群的零售餐飲需要;以當時智能手機還未發明而唯一可用的信標技術(Beacon Technology)讓顧客走近特定店舖或位置時可推送文字和圖像作宣傳。
真正為商場買單的是顧客而不是租客
話說當時期澳洲政府因樹熊繁殖速度快,活動反應慢,時有滯留公路,所以歡迎各國領養,今天深圳已有商場把迷你動物園或寵物貓狗樂園運用商業模式,成了港人過關消費體驗活動之一,為那些商場小區旺丁旺財。隨著中國內地微電子科技進步,今天內地很多商場都已廣泛應用各種感應互動顯示設施,增加趣味點子、營銷商機。零售變換裝置則以杜拜對機動建築前沿設計的投資和實現最為明顯,香港暫時有出現「花舍襯時裝」、「喫茶待理髮」這類「情投意合」的拼店嘗試,但要真正運用店舖高樓底空間進行移動升降以達致分時(日)段提供不同零售餐飲服務還有一段距離。香港相對較同步的是利用智能手機平台建立商場與顧客的聯繫,但運用中外社交媒體平台及人工智能客服和消費導購等就仍有待發揮。
艾凡 華坊諮詢評估特約資深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