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港人憂網銀詐騙 FIS計分制助分析風險
FIS的調查在今年7月至8月展開,訪問了1,076名成年消費者,當中包括Z世代
(18至27歲)、千禧一代(28至42歲)、X世代(43至58歲)和嬰兒潮一代(59歲以上)。
尋求便利與安全平衡
調查顯示,香港72%的受訪消費者擔憂網上銀行詐騙,並且32%認為網上銀行詐騙企圖「呈上升趨勢」。
近四分之一受訪香港人曾是網上銀行詐騙的受害者,凸顯這問題的嚴重性。
詐騙事件在受訪的千禧一代中最普遍(38%),而在受訪的嬰兒潮一代(59歲以上)中,發生最少(14%)。
銀行如加大安全措施力度來防止詐騙,雖然可能會給客戶帶來額外的步驟和不便。
但FIS的調研發現,大多數受訪者在各種網上銀行業務互動中,尋求的是便利性與安全的平衡。在每個類別中,只有少數受訪者追求便利性高於安全。
Z世代更注重在查看餘額和對賬單等方面的便利性,而嬰兒潮一代,在各個方面都要保守得多。
在經歷過詐騙的受訪者中,53%的人表示銀行承擔全部責任並提供全額退款;而35%的人獲得部分退款。
增強網上安全,是受訪的香港銀行消費者最重要的創新功能願望,「MoneyLock」以防止提款是備受追捧的創新功能,其重要性要高於無卡提款和聲控虛擬助手。
與銀行協作加強保安
FIS銷售總監Ellen Fung接受訪問時表示,作為一間支付系統公司,他們與很多銀行和商業機構都有合作,為客戶在原有的防詐騙系統外,額外提供一些加強措施。
「我們使用行為評分系統(Behavior Scoring),像是一個計分制,我們會在客戶現有的系統上做一些評分,來分析這些分數。」
例如某些計分方法顯示風險較高,或詐騙的可能性較高,或者身分顯得較可疑的情況,系統會向銀行發出提醒。
FIS通過多角度和多維度來幫助銀行識別日益複雜的詐騙手法,並給予風險提示。
「這並不是一種單一的解決方案,而是從各個角度提升防詐騙能力。」
由於銀行也需要評估這些防詐騙措施的成本效益,因此FIS的理念,是在不更改現有系統的前提下幫助客戶增強防護,使其更具安全性,更好地防範新一代詐騙手法,或一些突如其來的新詐騙。
授權支付最常見
近年來,香港愈趨盛行網上交易或透過電子錢包交易,網上詐騙風險增加。Ellen Fung指出,當中較常見的是授權支付詐騙(App Fraud)。
「這類詐騙手法通常在網上或廣告中出現,例如有人打電話告知你可進行投資,或說閣下家人遇到突發事件,需要立即付款以解決問題。
還有其他類型,比如誘騙購買套票、冒名自稱是銀行職員,稱你有欠款需要立即償還等,這些都屬於授權支付詐騙的範疇。」
FIS的調查中發現,由於千禧一代的年輕人更頻繁使用數碼科技,接受度也比較高,因此接觸到詐騙的風險也更大。
反過來說,中年或退休人士使用數碼支付相對較少,詐騙的意識也可能較低。
而他們的消費模式與年輕人有所不同,因此一些銀行會特別在分行內,提供針對退休人士的服務,並進行相關教育。
隨時代變遷,新一代的詐騙層出不窮,FIS在相關的系統處理上,也有不同的應對措施。
「我們採用機器學習技術,通過行為分析來偵測異常行為。舉個例子,假設某位香港的銀行用戶頻繁在非洲進行交易,這可能是一個詐騙的徵兆。我們的系統能夠通過每個客戶的不同情況進行學習,當遇到類似情況時,自動啟動核查。」Ellen Fung說。
銀行現在亦採取多種方法,例如24小時監控和面部識別(Face ID),或會發短訊詢問交易真偽,有些銀行甚至打電話確認,用戶是否真的進行大額交易。
這些措施有助根據客戶的購買行為作出相應的判斷,例如若發現用戶經常在半夜進行網上交易,系統便會根據這種習慣減少不必要的干預。
學習消費行為
她提及,系統會根據每個地區和客戶的消費模式進行學習與改進,由於網絡沒有地區限制,消費行為和詐騙風險,在亞洲主要城市中都非常相似。
當然也不能頻繁打擾客戶的正常交易,每次消費都進行詢問便未必合適,如何在安全和便利間取得平衡,便顯得非常重要,雖然積極主動提供工具,但最基本的還是教育。
「銀行需要提醒客戶在花錢時三思,甚至與家人商量。我們的系統可以發出警示通知,但最後的執行,還是要依靠銀行。」Ellen Fung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