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推動可持續發展社會關懷
不只數目增加,私營團體經營社企所佔的比率也正逐年上升,由最早期的一成半,升到去年的約六成。早期的社企多由慈善團體所成立,提供基本服務以助解決貧窮及就業問題。後來愈來愈多私營團體經營社企,提供更多種類的服務,反映更多企業家認同為股東賺取最大利潤,並非唯一的營商目標;同樣重要的是,能為社會帶來可持續的發展效益。
這令筆者想起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專家原丈人(George Hara)提出的公益資本主義。原丈人曾為日本已故首相安倍晉三擔任特別顧問、聯合國政府間組織特命全權大使,本身也是涉及醫學及科技領域的風險投資者。
他倡議的公益資本主義核心為「公平兼顧企業及社會整體,合理分配利潤及長線投資,提高整體國民工作收入」,精神是在資本主義「私有」體系下,把「私域」的涵蓋範圍擴大,兼顧「利己利人」,從價值觀上影響企業家的願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關懷。某程度上,與內地的共同富裕概念有點相近。
原丈人為團結香港基金於1月底舉辦的「團結卓爾論壇」任主講嘉賓,並談及到香港能否有更多公益資本企業及在香港推行公益資本企業的優點和缺點。他認為通過實現公益資本主義、並創造具優良教育水平的中產階級,香港將能落實可持續的資源分配及以業務貢獻社會的商業模式。他指出,雖然香港的繁榮一直立於其貿易、金融及旅遊,但其他城市正迎頭趕上,而透過創造科技產業,香港能保持其獨特優勢地位。香港的企業如何營運取決於多項因素。而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和商業樞紐,擁有豐富的資本資源和商業環境,的確為公益資本提供了發展的土壤。許多企業和個人擁有可觀的財富,當中一些或會願意通過投資社會企業或參與慈善事業來回饋社會,實現自己的社會責任。
有待提高公益資本主義接受度
然而,公益資本主義在香港的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首先,公益資本主義需要平衡社會公益和商業利益之間的關係,確保投資的社會企業或慈善事業,能夠產生可持續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這需要企業和個人,具備較高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商業洞察力。現階段來說,公益資本主義在香港的市場認知度和接受度還有待提高,可幸的是,企業和個人愈來愈關注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公益資本主義有值得我們參考的方面,而社會可以接納不同的營商模式、理念和空間,最終目的是為協助減少社會貧富懸殊、增加人們向上流動的機會、創造更多機會、讓更多人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