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田

【哪吒2】內地娛樂大亨王長田 從記者轉行打造千億影視帝國|封面故事

商業

廣告

《哪吒2》位居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之冠,這是亞洲歷史上首部獲得該成績的「非荷里活製作」,其出品方光線傳媒的市值,隨之一度破千億元人民幣。現任光線傳媒董事長、總裁的王長田是幕後舵手之一。

從記者轉行至影視,歷經27年,王長田打造了一個千億影視帝國,他曾有一個夢想,就是將光線傳媒打造成「中國的迪士尼」。

1965年4月王長田出生於遼寧,1984年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多年從事新聞行業。

電視到電影轉型

1988年,王長田被分配到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工作。1989年10月,《中華工商時報》創刊,他進入該刊成為一名記者,三年後升任市場新聞部副主任;1991年調入《中國工商報》。

1995年2月,王長田進入北京電視台,創辦經濟新聞類節目《北京特快》,成為節目總策劃。《北京特快》以節奏快、訊息量大而著稱,迅速打開了市場,躋身北京地區收視率前三位。

1998年,他察覺到電視娛樂節目的春天要來了,於是從電視台辭職,五名合伙人籌集10萬元人民幣資金,在一個由民居改建的簡陋寫字樓創業,靠寫策劃和拍攝專題片賺錢。幾次競標失敗,五名合夥人走了四名,只剩下王長田及「光線電視策劃研究中心」。但他不服輸,從零開始,不停打電話求各藝員、演藝公司和娛樂機構的電話,勇闖娛樂界。

有了《北京特快》的策劃經驗,他製作的《中國娛樂報道》手到擒來,主打內容豐富、資訊快捷、風格活潑的娛樂新聞節目,在那個娛樂節目匱乏的時代一炮而紅。

他趁熱打鐵,相繼推出《中國網絡報道》、《中國音樂風雲榜》、《娛樂人物周刊》節目,在娛樂界和傳媒界引起轟動,成為「中國民營電視節目製作第一人」。

2000年4月,光線傳媒的前身光線廣告成立;2005年,公司正處於電視業務的巔峰時期,但隨著內地電視行業的競爭愈發激烈,王長田意識到必須破局開辟新的發展空間。

為了迎合當時內地電影業的發展勢頭,公司自2005年開始涉足電影領域,2006年推出首部作品《傷城》,獲得8,000萬元光線傳媒向當時正在為《大魚海棠》項目募集資金的彼岸天文化有限公司拋出了橄欖枝。

2012年,《泰囧》以12.7億票房震動行業:該片製作成本僅3,000萬元人民幣,卻為光線帶來4億元人民幣直接收益。今年的《哪吒2》電影將王長田的影視事業,推上了巔峰,他因此被稱為「中國動畫電影教父」。

製作動畫電影大收旺場

實際上,王長田很早就開始對動畫產業布局了。2014年,光線傳媒又出資2.08億元人民幣收購藍弧文化,後者製作了《豬豬俠》、《洛洛歷險記》、《果寶特攻》等。

2015年國產動漫《大聖歸來》上映四天後,光線傳媒出資2,000萬元人民幣與國產動畫電影領軍人物、內地動畫影片導演及編劇田曉鵬等共同成立十月文化。

當年,公司成立彩條屋影業,以打造中國優質動畫電影為目標,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整合產業上下遊資源。在彩條屋影業成立的發布會上,王長田放言:「中國動畫的爆發點將在三至五年內到來。」

2016年彩條屋影業推出《大魚海棠》獲得5.75億元人民幣票房;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拿下逾50億元人民幣票房,成為當年爆款,躋身當時國產電影歷史第二位。

隨後,《姜子牙》、《深海》動畫電影分別獲得16億、9億元人民幣票房,光線傳媒在動漫領域漸入佳境。
此外,王長田還嘗試讓光線的發行業務更互聯網化,2016年收購貓眼娛樂(01896,前稱貓眼文化)股權,打通票務與發行渠道。

2019年,王長田分享對動畫電影未來的規劃與設想,希望將中國悠久而豐富的神話文化,通過動畫方式,打造成一個與漫威影業相仿的「中國神話宇宙」。為此他組織了一支數十人的團隊,重新梳理中國的神話故事、小說、戲曲及民間傳說。

2023年,光線傳媒成立光線動畫,旨在出品光線自有的動畫電影,對神話宇宙進行規劃和管理。《哪吒2》的爆紅,可以說是光線傳媒產業布局多年的厚積薄發。

在《哪吒》系列電影的輝煌背後,光線傳媒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伯樂」角色,既保證對核心IP的控制,又避免過度綁定創作者。

這種「資本錨定+創作放權」的模式在2019年迎來爆發——《哪吒1》以逾50億元人民幣票房橫掃暑期檔,光線傳媒市值單週暴漲67億元人民幣,投資回報率高達38倍。

據貓眼專業版預測,《哪吒2》的票房將達到160億元人民幣。若以此計算,光線傳媒來自該片的營業收入將超過31億元人民幣,是公司2023年營業收入的2倍。

王長田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