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水糾紛困擾社區 網上調解帶來曙光
陳太的經歷並非個別例子。根據「滲水辦」的數據,過去五年平均每年接獲逾4萬宗滲水投訴,但成功找出源頭並完成調查的個案僅佔約14.5%。截至2023年9月,仍有約一萬宗個案正在調查中,部分個案更需等候超過90個工作天。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市民生活,更可能加劇鄰里矛盾。
調解強調溝通 保護鄰里關係
傳統的法律程序往往耗時且費用較高,但近年來,調解服務的普及為這類糾紛提供嶄新的解決途徑。而調解的最大特色,是讓當事人主導解決方案,而非將決策權完全交予法庭。專業調解員作為第三方,協助雙方理性溝通,探討可行方案。這種方式不僅能緩解緊張情緒,某程度上有助保護鄰里關係,避免衝突升級。
善用法律科技平台:高效、安全、節約成本
法律科技在全球範圍內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逐漸滲透到法律服務的各個環節。它通過數位化、智慧化等手段,改變了傳統法律服務的模式,提高了法律服務的效率和品質。舉例來説,一邦國際網上仲調中心(eBRAM)與義務工作發展局合作,推出免費的「滲漏糾紛義務網上調解服務」,以創新科技高效解決滲水爭議。
市民透過線上平台提交調解申請,一邦的案件管理團隊會按申請要求聯繫雙方取得同意進行調解, 並根據案件性質和當事人需求,快速配對合適的中立及獨立的調解員進行線上調解。該法律科技平台採用嚴格的數據加密技術,以確保調解過程安全可靠。相比傳統訴訟,網上調解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當事人可隨時隨地參與,同時省卻繁瑣程序及高昂費用,進一步提升效率。
這項服務自去年底推出以來,獲得「滲水辦」大力支持。以陳太的個案為例,在調解員的協助下,她與樓上鄰居坦誠對話,最終達成共識,迅速解決了滲水問題。
政府推動「調解為先」文化
調解的好處不僅限於民生糾紛。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於今年2月7日宣布,有關在政府合約中加入調解條款的政策宣言正式生效。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表示,此舉旨在促使當事人在訴諸仲裁或訴訟前,優先使用調解作為爭議解決途徑,落實《施政報告》中有關深化調解文化的政策措施。
政府此舉不僅以身作則,更期望鼓勵私人機構跟隨,進一步推廣「調解為先」文化。可以預見,未來以調解解決民生或商業糾紛,將成為新趨勢。
調解的價值與未來發展
作為調解界的一員,筆者見證調解如何高效解決爭議,同時保護當事人關係,減少社會矛盾。調解的核心在於溝通與理解,而非對抗。這一點在滲水糾紛中尤為重要,因為許多個案並非技術問題難以解決,而是缺乏溝通的橋樑。調解員的角色正是搭建這座橋樑,協助雙方理性對話,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未來,業界需要繼續與政府及其他機構合作,探索更多創新方式,讓調解服務更貼近市民需要。例如,進一步簡化網上調解流程,並加強公眾教育,讓更多人認識調解的優勢。筆者相信,調解不僅能解決爭議,更能為社區帶來更多理解和共融。
如有任何法律科技問題,歡迎發送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一邦國際仲調中心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技術官 梁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