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重又輕美學
李真作為一位東方當代藝術家,他在創作上必需致力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作品中找到個人的獨特性,而非盲目地成為西方文化的跟隨者。
李真年輕時接受西方傳統學院式雕塑訓練,廣泛涉獵西方現代派雕塑,可是,他在藝術發展的路上一直以尋找東方文化為目標。他的藝術使命,就是找到一個能夠糅合東西文化和藝術語言的新形式。
雕塑優雅而詳和
筆者初見李真的雕塑時,已經被其優雅而且詳和的風格所深深吸引,渾黑而豐滿的人形鑄銅像,表面光滑無比,圓潤的造型,找不到一個會刺激眼睛的菱角,整個形態彷彿化為一股有形的氣,吸引觀眾親近它。
無論是坐、站、卧的姿態,都散發著一種閑靜和從容的氣度,不單與世無爭,更有一種與天地相融之和諧。
這種藝術精神,正好讓觀眾思考古老的東方哲學精神,對比西方傳統以客觀科學理解世間萬象,李真更積極尋求內在和心靈的藝術表達。
雕塑予人的印象就是厚重,例如在西方大教堂中看到那些古典大理石作品,又或是廣場上的紀念銅雕,它們都四平八穩,不動如山。
觀看李真的雕塑,筆者往往有另一種奇妙的感受。圓滿的人形銅像,不單沒帶一絲的笨重,反而看起來更呈反地心吸力之態。
比如說作品《浮光》、《飛行樂土》、《無憂國土》等,圓渾的造形作出令人驚嘆的平衡力,無不強調了一種「既重又輕」的狀態。
作品在視覺上挑戰觀眾對雕刻的固有概念,產生一種既矛盾又真實的視覺效果。不禁令人反思到人生在世,何為重;何為輕,往往視乎心態與角度。
最具國際性台灣雕塑家
李真可以說是繼朱銘以外,最具國際性的台灣雕塑家,他於2013年在巴黎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舉辦大型戶外雕塑個展「既重又輕」;2012年,於西雅圖弗萊伊美術館(Frye Art Museum)舉行個展「造化之『不生不滅』:千歲與草民」。
而早在2007年,他出席了威尼斯雙年展,舉辦「虛空中的能量」個展。李真20年來的創作,令更多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體驗到屬於東方的美學精神和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