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香港慈善公益事業 發展契機
香港現時有逾萬個獲豁免繳税的慈善團體,各組織都以不同形式努力地去籌務經費和資源,以幫助弱勢社群。最常見的活動是在週三或週六於街頭碰到的賣旗、獎劵籌款等。而樂施毅行者乃本港著名遠足籌款活動,以四人為一隊,並在48小時內走畢全程100公里的路徑。今屆是毅行者舉辦的第40屆,參賽選手超過4,000人;再加上約3,000多名義工及接近20個贊助單位,令整個山頭在活動期間都很熱鬧。今年,毅行者更獲政府列為下半年香港盛事之一,彰顯我們致力把本港推廣為慈善中心地位的決心。
香港公益指數獲評良好
近年來,個人與企業通過利得稅和薪俸稅減免進行的慈善捐贈持續增長,在此項目下獲扣除的認可慈善捐款,在2020/21年度為118億元,至去年升至逾140億元,體現了社會各界對慈善公益事務的關心與支持。而在2023/24財政年度,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已審批的慈善捐款破紀錄達102億元,支持173個慈善及社區項目,於艱難時刻回應社會所需。早前,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Asian Philanthropy and Society)公布的亞洲公益指數2024(Doing Good Index)之中,香港獲評在表現良好(Doing Better)。同時獲評在同一級別的有中國內地、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相較於新加坡和中華台北被評為表現最佳(Doing Well),我們仍有提升空間。另本港在英國的慈善救助基金會(Charities Aid Foundation)發表的2024世界慈善捐助指數(World Giving Index)中排名80位,成年人幫助陌生人的比率有56%、作出捐助的比例是42%、做義工比率只有19%。當然,這些數據可能涉及多個範圍,例如宗教、經濟狀況、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發展等。面對經濟不景氣,個人及企業對社會及弱勢社群的捐助可能會比以往保守及較為謹慎。但我們不應氣餒,而應視之為推動香港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契機,因為這意味社會上有更多人需要協助。
投身慈善不限於金錢捐獻
而投身慈善的方法也不只局限於金錢捐獻,更可以針對個別群組及特定需要而提供更多元化的幫助。最終得益的不單是弱勢社群,而是整體社會,更有助推動香港成為亞洲慈善事業樞紐。事實上,香港具備多項獨特優勢,包括全球通往中國內地的優越地理位置、自由市場、法治和司法獨立、健全的金融體系、龐大的資本市場及專業人才庫、良好的企業管理文化等,有助吸引國際慈善資本,促進跨境公益慈善,推動本地與國際慈善組織的合作,成為區域慈善中心。政府在去年發布的《有關香港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的政策宣言》中,強調將香港發展成為慈善中心,藉此加強香港作為家族辦公室樞紐地位。
有望成為區域慈善中心
而香港金融發展局在今年2月發表的《財富致善:推動香港成為亞洲慈善事業樞紐》報告中也提出多項建議,提升香港作為慈善中心的價值主張,包括取消或調整認可慈善捐款的扣稅額上限35%、擴大認可慈善捐款的種類、為各種慈善概念提供監管確定性及清晰度等。展望未來,提高香港人的慈善行為比率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強慈善文化宣傳、完善慈善捐助制度、推動慈善事業發展以及加強教育引導等。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促進香港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提高公眾的慈善意識和參與度。從整個香港社會的角度來看,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通過政府政策支持、慈善團體自身的努力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支援,香港有望成為區域慈善中心,並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