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訪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陳智思專欄
被喻為「藝術界奥林匹克」的威尼斯雙年展,每兩年舉辦一次,首次於1895年舉辦,今年已是第60屆。它亦被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之一,另外兩個展覽是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和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今年的展期由4月至11月。上屆參觀雙年展的人數創下了120多年來的歷史新高,共售出逾80萬張門票,單是正式開幕前的數天預展已吸引了20,000多人參觀,可說是人氣爆燈。參觀者中有59%為外國遊客,餘下的四成為意大利人;年輕人和學生有23萬多人次(佔總體三成)、團體參觀者佔一成四。預展期間就有4,200名採訪記者到訪,當中約六成為海外媒體;而預展加上整個展覽期間,有約萬名線上線下的記者到訪,這對推廣威尼斯的旅遊和形象都甚有幫助。
楊沛鏗代表香港參與外圍展
雙年展不只吸引遊客、刺激經濟,對社會亦有影响,能引發公眾對藝術、文化、社會和政治的關注。本屆主題為「處處是外人」(Foreigners Everywhere),關注到移民、外籍人士等議題。在七個月的展期內會有來自全球331位藝術家及88個國家及地區的展館參展。今年代表香港參與外圍展的是「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首兩週已接待了近20,000名參觀者。楊沛鏗的作品在威尼斯的展覽完結後,將於2025年回歸香港移師M+舉行回應展。M+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今年的展館,而今次亦是筆者第三次到威尼斯參觀雙年展,今屆因為筆者以M+主席身份出席活動,亦讓筆者特別感受到外國參觀者對香港作品很感興趣。事實上,雙年展帶來的不只是藝術聲譽和遊客帶動的收入,更推動當地藝術品市場,而且吸引了眾多奢侈品牌的贊助和參與,為展覽提供資金支持,也為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今天的社會講求生活質素,人們不只埋首工作和也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愈來愈多城市舉辦藝術展、支持藝術品相關的產業。據今年3月的《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藝術市場銷售總值約為650億美元,美國位居榜首;中國排在第二位,藝術市場銷售,在中國更有9%增長至122億美元。科技進步,可與藝術有更多結合,AI創作、數碼作品亦受關注。2023《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收藏調查報告》顯示,年輕的Z世代收藏家,在印刷品和數碼藝術上的平均支出最高,這表明這類項目,對於進入藝術市場的年輕收藏家來說,可能是重要且易於使用的媒介。如果十年前問筆者香港可否成為藝術之都,筆者可能未必很有信心。但今天因為有西九文化區,筆者的答案是:What a question!雖然我們很年輕,展館正式對外開放只有兩年多,但據藝文媒體《The Art Newspaper》2023年調查,全球最多人到訪的100間博物館,西九的M+博物館排名第15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排第51位。
筆者相信文化藝術會成為筆我們其中一項重要的軟實力,也會是香港經濟起飛的動力引擎。